•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绿皮书

    绿皮书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美国2018

    主演:维果·莫腾森,马赫沙拉·阿里,琳达·卡德里尼,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迪米特·D·马里诺夫,迈克·哈顿,P·J·伯恩,乔·柯蒂斯,玛姬·尼克松,冯·刘易斯,乔恩·索特兰,唐·斯达克,安东尼·曼加诺,保罗·斯隆,珍娜·劳伦索,肯尼斯·以色列,伊克博·塞巴,尼克·瓦莱隆加,大卫·安,迈克·切罗内,杰拉尔丁·辛格,马丁·巴特斯·布拉德福德,格拉伦·布莱恩特·班克斯,汤姆·维图,夏恩·帕特洛,丹尼斯·W·霍 

    导演:彼得·法雷里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高材生

    • 比得兔

    • HD中字

      赌圣2:街头赌圣

    • 更新HD

      独角兽塞尔玛

    • HD中字

      飞龙再生

    • HD

      天生不对

    • HD

      三只小猪与神灯

    • 720P

      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

     剧照

    绿皮书 剧照 NO.1绿皮书 剧照 NO.2绿皮书 剧照 NO.3绿皮书 剧照 NO.4绿皮书 剧照 NO.5绿皮书 剧照 NO.6绿皮书 剧照 NO.16绿皮书 剧照 NO.17绿皮书 剧照 NO.18绿皮书 剧照 NO.19绿皮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托尼(维果·莫腾森 Viggo Mortensen 饰)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马赫沙拉·阿里 Mahershala Ali 饰)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  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星期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

     长篇影评

     1 ) 自《撞车》以来最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今天中午,在《绿皮书》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那一刻,推特就炸锅了。一位黑人编剧Ira发推吐槽:“《绿皮书》?我看更像是‘白皮’书。”目前这条推已经获得超过四万个赞。接着他还说了一句:“《撞车》正在目睹《绿皮书》取代它成为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美国主流媒体当然也是一片嘘声,但深度评论大概得等到明天见报了。《纽约时报》只是在推特转发了一篇上个月奥斯卡提名名单出炉时的长评,标题是《为什么奥斯卡持续沉迷于种族和谐的幻想之作?》。倒是《洛杉矶时报》准备充分,率先刊出了一篇事先写好的长评,用的就是本文的标题。它的作者是曾任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委的知名影评人Justin Chang。

    不过我还是更同意Ira的看法,《绿皮书》不是自《撞车》以来最逊,而是比《撞车》更逊。注意,我们说的不是这两部影片本身质量的好歹,而是它们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名不副实。我自己都毫无保留地承认这两部电影是好看的,但是它们拿到最佳影片是缺乏说服力的。

    拿一些数据来说话。第一,《绿皮书》的Metascore分数(代表权威影评人的评价)是自《撞车》以来历年最佳影片里最低的,两片同为69分,其他13部的平均分为90分;第二,《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两部)第三部连最佳导演提名都没拿到的最佳影片,另外两部分别是1989年的《为黛西小姐开车》(与本片主题相似)和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被普遍认为是遗珠);第三,《绿皮书》是有史以来(不考虑最早期的几部)获得提名奖项数量最少的最佳影片,与1977年的《安妮·霍尔》和2006年的《无间行者》一起垫底。

    此外,虽然两片同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但《撞车》有包括BAFTA和编剧公会在内的12项大小最佳剧本奖的加持,可谓实至名归;而《绿皮书》只有包括由几十名好莱坞外籍记者评选的金球奖在内的4项最佳剧本奖,跟《宠儿》还有《第一归正会》的战绩比差远了。

    我无意搜集更多的数据,光是把上述几项数据合在一起,《绿皮书》作为一部影评人评价相对很差、拿到奥斯卡提名奖项数量很少且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而其获得的最佳原创剧本也根本不能打、如果跟那些获奖大片比票房也无法望其项背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我只能说它是最逊的奥斯卡赢家。

    退一万步说,其实这些数据都不重要。《绿皮书》的获奖真正让人感到不快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主题本身。《撞车》当年再怎么被吐槽,它探讨道德冲突的主题是无可指摘的,只是跟反映禁忌的牛仔同性之爱的《断背山》比起来,太“安全”了。而《绿皮书》不仅是“安全”的,借《后种族的黑人绿皮书》作者Jan Miles前两天在《华盛顿邮报》上所发表评论的用词——它更是“危险”的。他认为,这种通过一个好心白人的视角来讲述种族主义历史的影片,比伤害造成的危害还大。

    即便到了2019年的今天,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在美国也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美国的保守南部?那时候的氛围比现在要恶劣许多,事实上南部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及做派也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残酷和黑暗。但编剧却有意弱化了黑暗面,用喜剧的形式化危险于无形,让整个故事有惊无险,最后来个白黑一家亲的美好结局。说好听点,这是一种艺术创作,说难听点,这就是在粉饰太平。

    如果创作者要追求和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可以全然地虚构一个故事,可偏偏本片最大的宣传点就是——它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此,Donald Shirley的后人站了出来,说这个故事有太多不真实的地方,现实中的Don压根就没有把Tony当朋友。本片的第一编剧是Tony的儿子,所有的素材都来自他自己的采访,而所有的解释也都只有他的一面之辞,两位当事人都已经去世,谁知道呢?

    大概正是因为制片和编导的主创团队都是白人的缘故,本片非常自然地讲述了一个“白人救世主”(White Savior)内核的故事。历史地来看,“白人救世主”是好莱坞常用的一种故事设定,作为配角的黑人(或者任何非白人的族群,参考张艺谋的《长城》)受到作为主角的白人的拯救。奥斯卡一贯青睐这种题材,远的不胜枚举,近的也有2009年的《弱点》和2011年的《相助》分别获得一座小金人。还有很多电影会在剧情中部分地涉及“白人救世主”,比如2016年的《隐藏人物》,这种情况不在讨论之列。而《绿皮书》则是彻底以“白人救世主”作为内核,这非常令人皱眉。

    即便没看过电影,从海报上的人头大小和位置关系,已经明确了这是一部白人主角加黑人配角的对手戏。整个故事正是以白人主角的视角展开的。明明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雇佣一个白人司机的“主仆”关系,在电影里反客为主地讲成了一个白人司机带领一个黑人音乐家“闯关”的故事。观众明明对这个一反往常影视形象的优雅黑人音乐家更感兴趣,结果故事卖力地在塑造一个逐渐让观众爱得不得了的好心白人司机。当然,两位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纵观全片,正是在白人司机Tony的引导下,黑人音乐家Don开始放飞自我,走下云端,接纳肯德基,接纳爵士乐,接纳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最后在圣诞节,孤身一人的他走进了白人司机Tony的大家庭感受节日的温暖。必须承认,Tony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改变,他从一个彻骨的种族歧视者变成了一个友好的种族共融者,可是这种改变主要并非来自Don(准确地说是编剧)的有意引导,更多是他的自我觉醒与救赎。嗯,白人才不需要黑人来拯救,哪怕设定是低俗的白人与高雅的黑人。

    在我看过的无数篇美国媒体、影评人和匿名奥斯卡会员对《绿皮书》的评论中,出现过如下高频词:old-fashioned(老派的)、out-dated(过时的)、crowd-pleaser(取悦观众)、cliche(陈词滥调)、stereotype(刻板印象)。我同意这里的每一个词,它们都指向了本片在叙事上的要害。

    说它老派过时,既是指它“白人救世主”的内核,也是指它讲故事的手法和方式。本片导演Peter Farrelly一直以来拍的都是些爆米花类型的喜剧片和爱情片,无论是IMDb的观众评分还是影评人的Metascore,大部分都在及格线以下。当本片故事进行到一半,架子完全搭好之后,后面的剧情基本上可预测了,缺乏张力或冲突,比如我就直接猜中了Don会请R. Kennedy出马。本片从头到尾的视听语言,没有一处让人感受到高级,反而很多地方让我觉得笨拙或不适,比如开头对Tony嫌弃杯子的处理,比如硬塞进来的底层黑人在种植园干活那段画风,比如中途解救全裸的Don那场戏的调度,比如结尾家庭群戏的繁冗。

    说它取悦观众,其实也跟导演拍惯了爆米花类型片一脉相承。最典型的就是预告片里出现过,正片里大概让每位观众都会心一笑的学习吃鸡块、倒车捡垃圾那场戏。这是每一秒都精确算计好来咯吱观众笑的桥段,实则非常刻意。本片大量通过背景乐还有各种道具来营造怀旧氛围,很多套路化的处理,过犹不及。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需,让我们逃避复杂的现实,在电影里好好梦一场哟。那你又为什么要宣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呢?

    说它刻板印象,既指Tony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意大利裔大老粗的初始形象本身就非常刻板,更指片中出现的各种白人及其种族歧视言论或行为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典型场景里典型人物的典型反应,一个两个人是这样还行,多了就令人乏味,也是编剧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一个接受过良好教养的黑人何以对本族群的流行文化(蓝调)和本国的俗文化(炸鸡)一无所知,这里实际上在反刻板印象的同时,又制造出了另一种刻板印象。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中美的普通观众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在意料之中也无可非议。但是代表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王国最高水平的奥斯卡竟然把它选为最佳影片,是不得不予以批判的。特别是在今年这样少有的奥斯卡“大年”——八部最佳影片提名里有三部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大奖得主、还有三部是本土票房均超过两亿的大片,八部提名片占据了一多半的提名奖项(占比是史上第三高)且最终每部都至少获得一项——最终竟然选出了它,可以说是一夜回到三十年前。

    这个结果再一次证明,由占全体会员大多数的一群又老又白的男性会员主导的奥斯卡,仍然钟情于主旋律和正能量,而回避创新、激进与开放性,其中根本就不存在中国观众热衷谈论的子虚乌有的“政治正确”,那些真正反映少数族裔的生活与困境、现实与彷徨的佳作,想要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仍然是阻力重重。

    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请带着审慎的、批判的眼光走进电影院观赏这部电影。而不是被它的叙述给迷惑了、遮蔽了,在感动中一笑而过。

     2 ) 《绿皮书》和真实的事件相比,有哪些差异?

    真实的 Don Shirley,不是一个远离黑人社区,不懂黑人音乐的人。他积极参与黑人民权运动,他是 Dr. King的朋友,一起参与过在Selma的游行。他和黑人音乐家 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Sarah Vaughn 都是极为亲密的朋友。

    真实的Don Shirley,并没有跟家人疏远。电影里面说他只有一个不联络的兄弟。事实上,当时的他有三个来往密切的兄弟,在其中一个兄弟的妻子死后,他几乎是抚养了两个没有母亲的侄儿。

    据Don Shirley的家人所说,Don Shirley和Tony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Tony也没有为Don Shirley工作很久便被解雇了。事实是,Tony的儿子Nick Vallelonga是这部电影的写作人之一,电影只选择了一个人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另一个的人的叙述。不过,这只是一部电影,并非纪录片,没有还原事实也许并不很重要。

    Don Shirley的家人在电影播放后接受过采访,对影片表达了相当的不满。想要了解更详细,更准确的内容,请参考以下的链接(内有采访的详情)//shadowandact.com/the-real-donald-shirley-green-book-hollywood-swallowed-whole

    不过后续也有Green Book导演回应Don Shirley家人指责的事情,到底真相如何,因为两位当世人的去世,可能根本无法确认了。是非对错,只能由各自决定了。//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9/01/green-book-director-peter-farrelly-defends-movie-against-criticism

     3 ) 绿皮书:外国人出行活命手册

    冲奥热门,奥斯卡内定绝不选他?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绿皮书》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唐·雪莉(Don Shirley)是个钢琴神童,他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但他是个非洲裔美国人,也就是个“有色人种”。

    唐·雪莉真人

    1962年,他要到美国南方巡回演出,需要一个司机兼保镖。

    他找到了具有黑帮背景的托尼·利普(Tony Lip,曾在《教父》中饰演一名小角色)。

    可是那时托尼正歧视黑人。

    托尼·利普真人

    两人一啪不合,但因为利益关系还是一路同行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

    唐·雪莉(左)由马赫莎拉·阿里饰演,图片出处见水印

    用托尼·利普儿子的话说:

    “遇到雪莉博士(唐·雪莉习惯别人称呼他雪莉博士)之前,我父亲是一个人,遇到雪莉博士之后,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托尼·利普(左)由维果·莫滕森饰演,图片出处见水印

    《绿皮书》是一部公路片,讲述的是两人在美国南方各州的遭遇和见闻。

    它打破了种族电影严肃、刻板又深沉的形象,节奏明快、轻松搞笑又打动人心。

    现实中的托尼和雪莉博士

    一个黑人,一个白人;一个天才,一个莽夫。

    从陌生到熟悉,从对立到亲密。

    两人一路的“打情骂俏”直戳观众笑点,但他们给人带来的反思至今都不过时。

    《绿皮书》中的托尼和雪莉博士

    片名“绿皮书”(The Green Book)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一本“黑人出行攻略”

    它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即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

    里面是记录美国各地对黑人友好的旅馆、饭店等场所的列表。

    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从1936年出版至1966年。

    1940年不同版本的“绿皮书”封面图片来自nbcnews.com

    有人戏称它是“黑人外出活命攻略”。

    因为在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时候,有很多地方的旅馆饭店都禁止黑人入内。

    黑人走错了进去,有可能被活活打死。

    Lonestar饭店标识:禁止狗、黑鬼和墨西哥人入内图片来自loc.gov

    故事发生的背景,1962年也是个奇妙的年份。

    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随后美国也相继有30个州公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但这30个州中没有一个是南方(马里兰州以南)的州。

    在这之前的1962年,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而雪莉博士巡回演出要去的地方,就是问题最严重的南方各州。

    就在这最严峻的时刻,两个身份最颠覆的人相遇了。

    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绿皮书》让两个不同人种和阶级的人来了个身份互换。

    雪莉是个文明人,托尼是一介莽夫。

    男主托尼有着白色的皮肤,但他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

    他有着黑道家族背景,在夜总会给人当保安。

    他没什么文化,整天叼着烟,出口成脏,有问题全靠拳头解决。

    现实中,托尼·利普父母是意大利移民,他当过两年兵,但只有小学文凭。

    相反,皮肤黝黑的雪莉博士过着顶级白人的生活。

    他住在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上一层的“奢华城堡”里,家里摆放着各种奇珍异宝。

    他举止贤儒优雅,风度翩翩,更重要的是,他是钢琴界的大师级人物。

    唐·雪莉的父母来自牙买加,他2岁开始学钢琴,9岁受邀上台表演。他有音乐、心理学和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可以流利地说8种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传统认知在他们两人身上被颠覆。

    首先,是在阶级上。

    那一年,托尼失业,整天为房租发愁,他生活在社会的底端。

    雪莉博士住在豪宅,还有专门的佣人给他服务。

    他吃饭习惯用刀叉,从不用手,甚至觉得徒手吃东西野蛮而不雅。

    他是社会中的上流人士。

    托尼解决问题的能力名声在外,雪莉博士高薪雇佣他做兼职司机。

    两人一上车就显得格格不入。

    托尼开起车来,左手方向盘,右手炸鸡。

    吃得一手油,碎屑掉一身,但他随手拍拍衣服继续开车,吃得津津有味。

    当时炸鸡被认为是“黑人爱吃的食物”,但雪莉博士却从未吃过。

    托尼递给他,雪莉只说三个字:我拒绝。

    接着,被颠覆的是地位。

    一般情况下,白人是被服务的,有色人种多做低端服务白人的工作。

    但托尼和雪莉博士却反了过来。

    穿着工服干活的是托尼,穿着西装被服务的是雪莉。

    托尼为雪莉开车,给雪莉修车开车门,解决路上的一切疑难杂症。

    其中一段托尼在田地间修车的戏非常“刺激”。

    车修好了,托尼给雪莉开车门。

    此时路边顶着烈日,在地里干活的黑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

    他们不敢想象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黑人能被一个白人这么伺候?

    从他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

    从雪莉博士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

    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

    但这种误解只存在于那个时候么?

    阶级和身份的互换让两人体验到对方的生活。

    托尼才意识到这种歧视是多么的尖酸刻薄,又是多么的可笑。

    雪莉博士被邀请上台表演,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禁止他就餐。

    在座的听众一个个冠冕堂皇,欣赏着雪莉的音乐,却打心里觉得雪莉低人一等。

    这连托尼都看不下去。

    他为雪莉博士解决了场地问题,钢琴问题,汽车问题等等问题,但他怎么也解决不了人们心中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雪莉博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

    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

    托尼为此愤愤不平,雪莉却习以为常。

    他会让托尼多开半小时车程去找允许黑人使用的厕所,他建议托尼将暴露自己意大利裔身份的名字改成“美式”。

    因为美国人不认识,也不屑于读那种发音困难的外来语名字。

    雪莉博士会教托尼文明用语,教他公共场合的礼仪。

    甚至教他如何给妻子写信,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托尼不理解,为什么雪莉博士要去歧视问题那么严重的南方去表演?

    为什么受尽不平等待遇,还要给白人表演,跟白人握手?

    直到雪莉博士的搭档告诉他:

    要改变人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天赋,更需要勇气。

    雪莉博士就是要通过一场场表演来证明,有色人种并不低贱。

    他们一样有礼貌,有才华,有涵养。

    进行这么憋屈和危险的巡回演出,雪莉博士并不止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兄弟姐妹,为了改变世人的观念。

    托尼这才意识到,一个人灵魂的贵贱跟肤色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白人也可能是个乞丐或小偷,内心卑鄙险恶;一个黑人也可以是个博士或医生,高尚而善良。

    这时,两人的身份再次被颠覆。

    托尼虽然没有雪莉博士的财富和才华,但他有普通幸福的家庭。

    雪莉博士虽然步入上流社会,但因为肤色的硬伤,他并没有被白人接纳,而西装革履的他也从未体验过黑人艰苦的生活。

    他既不属于黑人,也不属于白人。

    他有着惊人的才华,却是个不被接纳的、孤独的异类。

    因为这场旅行,两人都改变了对方。

    雪莉博士让托尼摘掉有色眼镜,托尼让雪莉博士找到归属。

    托尼不再侮辱任何人,雪莉博士则学会徒手吃炸鸡。

    至此,探长只解说了片中最不精彩的部分。

    鉴于篇幅,探长再解说影片高潮之后的一场戏。

    在被一家酒店拒绝就餐后,托尼带着雪莉来到黑人酒吧,这大概也是雪莉第一次来到这种地方。

    他身穿名贵的西服,徒手吃了份炸鸡,然后上台演奏了一段曲目。

    店里的黑人都惊呆了,一方面是因为雪莉博士演奏的音乐太美妙。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演奏的是他最喜欢的肖邦的曲目。

    那时候,黑人甚至被禁止演奏白人的音乐,他们大都演奏爵士乐。

    而他们也从没有见过,也从没有听过哪一个黑人能把肖邦演奏如此优美动听。

    演奏结束,店里的黑人兴奋的鼓掌。

    然后,乐队上台演奏起他们熟悉的爵士乐。

    雪莉博士放下世界顶级大师的身份,和他们一起演奏起“属于黑人的音乐”。

    事实上,在雪莉博士20岁的时候,他的老师建议他去学流行或爵士乐。

    因为当时的美国人无法接受有色人种演奏“他们的古典曲目”。

    显然,雪莉博士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现实中的雪莉博士上台表演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评价雪莉博士说:

    “他精湛的技艺配得上神”(His virtuosity is worthy of Gods)。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雪莉博士本应家喻户晓。

    但他一生低调私密。

    最后,雪莉博士成为著名的流行和爵士音乐家,而不是他所最钟爱的古典音乐家。

    因为唱片公司老板Sol Hurok曾对他说,人们不会接受一个有色人种出现在古典音乐的舞台上。

    雪莉最后听取了建议,将古典和爵士流行音乐结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而他也总出现在夜总会等场所,而不是高端的音乐厅。

    2013年,托尼和雪莉博士相继去世,两人的友谊持续了51年。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仍对种族、肤色和地域带有偏见。

    总有些人,仅靠一个人的出身、外表、穿戴,就把人分三六九等。

    但历史早已证明,高楼大厦中也有人渣,山沟沟里也有天才。

    人生来就不平等,但灵魂不是。

    文/探长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4 ) 要融,就融那一山积雪

    《绿皮书》最基本的能耐,就是把两个人的一段旅程展现得妙趣横生,而且意味深长。

    托尼(维果·莫腾森饰)是有街头智慧的。这些年来在底层摸爬滚打,他就像一个日暮下的牛仔,精于把小恩小惠小聪明织成破旧却耐用的绳索,套出去,总能拢些利益回来。在他这里,绝路是没有的,哪怕没了工作,凭那26只热狗一顿的肚量,至少够他敛上50美元的赌资。

    相反,唐(马赫沙拉·阿里饰)身为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十指不沾阳春水,剧场上头一个布设华丽的住所,外加一个高高在上的宝座,够他浮夸地彰显身份与荣耀了。这样的人,克己,优雅,要进食的话,腿上少不了铺一张材质优良的餐巾。

    这样两个在生活中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次彼此需要的雇佣关系,被捆绑在一起长达两个月之久。

    大家是相互看不上的。唐有多瞧不起托尼的随便,托尼就有多瞧不起唐的扭捏。但唐的涵养不会让他表露出过火的情绪,托尼的专业则让他做好了本分。

    《绿皮书》很俏皮地让司机与雇主频频发生摩擦。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对峙,而是杂糅着挑衅、无奈、好奇与容忍,把彼此的“进犯”,转变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了解与接纳。

    天性大大咧咧的托尼,觉得不能在车上抽烟、要被规范用语很不可思议,但他头一晚看到唐的表演,欣赏甚至骄傲的神情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来。唐对炸鸡敬而远之,但托尼不由分说地从肯德基全家桶里抽出一只鸡腿给他,让他百般无奈,却也借此享用了一回“不卫生”的快乐。

    无数能叫人会心一笑的片段掠过,《绿皮书》愈发像那暖春,化的是雪,而且是积雪。

    不久之前,托尼才把黑人在家中用过的水杯直接扔进垃圾桶,而唐对于粗鄙和野蛮怀有长久的芥蒂。如今唐会饶有兴致地为托尼修饰妻子渴慕的家书,而托尼会心甘情愿地为他摆平巡演路上的种种麻烦。

    每一个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自我隔离,下意识地划分出鄙夷的、敌对的人群。往深一层看,等到二人关系走向缓和,他们身上承担的符号,更有指涉意义。

    托尼是意大利的移民后代,典型的工薪阶级,在他身上印着粗俗、鲁莽、油滑等标签,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以及本土居民似乎都能轻易找到俯视他的角度。

    而唐是一位黑人,而且是同性恋者,像是托尼这种白种直男,能够轻松占据所谓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有心理学、音乐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学位,能在过去14个月里到白宫演出两次,却依然百般不受待见,尤其是在南方。

    专门的演唱会化妆室是不会有的,即便是狭窄的杂物间,也像是被皮笑肉不笑地施舍的。厕所更不用说,哪怕与一群礼貌周全的白人言笑晏晏完,也不能使用他们的卫生间,这就导致了不愿在户外茅厕将就的唐,只能大费周章地赶回酒店再折返,毕竟,这不仅仅牵涉到一时的脸面问题,因为南下旅程的破功,很有可能萌生在一次屈从上。

    那时还是1962年,很多带有歧视性的隔离标语,就尖锐地挂在店面,黑人出行需要带着所谓的“绿皮书”。这本从1936年出版便不断推广开来的册子,标明了黑人在哪些餐厅、旅店等公共场所是不受排挤的。这种“有用”,可悲、羞耻,却又无奈。

    唐南下这一路,哪怕有托尼这样经验老道的白人当司机,依然会遇到许多叫人愤懑的遭遇。这类电影往往会有一些“经典”的障碍,比如趾高气昂的警察、飞扬跋扈的地痞等等。

    《绿皮书》同样少不了,但在更大更深的背景里,是黑人一边发起种种民权运动,一边面对甚嚣尘上的白人仇视,其中3K党的横行就非常突出,这在一并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黑色党徒》中会有更直截的表现与讽刺。

    不过,《绿皮书》选择的是相对温柔的路数,就跟唐那样,即便遭遇不公对待,也要先以尊严去换取尊严。他之所以能够赢得托尼发自内心的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种倾向于治本的准则。

    托尼两肋插刀的勇,使得他的江湖气往往带有一种本能的可敬与可爱。但唐的勇,是更广更大的,不落在单次的拳脚械斗上,凶险却是无边无际的。他放弃高薪演出,执意前往保守的南方巡演,就是希望能够用自身的端正、高雅与才情,去扭转那些稠密的偏见甚至敌视。

    哪怕他不过是一尊不知明日晴雨的泥菩萨。

    有人嘲讽《绿皮书》“政治正确”,认为它得到青睐,不过是因为凑齐了黑人、底层、同性等等所谓的正确元素。在平权运动取得重大发展的西方,面对《绿皮书》的工整与公正,也许可以在艺术层面有所质疑。

    但对我们来说,还远远没到能够坦然指手画脚的地步,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距离包容与文明太远,大家习惯性地一面对别人横加指斥,一面因被看轻而暴跳如雷。

    我们没有唐与托尼的幸运,可以在一段旅程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可这正是《绿皮书》这类电影应当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原因所在。

    到头来,不仅是唐与托尼发生了变化,就连与他们打交道的人,也都出现了转变。比如拦车的警察,只是好心地提醒他们车胎漏气,而托尼那些曾经看不起黑人的亲戚,会在圣诞夜欢迎唐的光临。

    这样的走向很像童话故事的桥段,但至少,在半世纪后的今天,西方早就让这种幻梦变成现实。那么,当我们再次面对某种意义上1962年的美国南部时,确实应该放下那种刻板印象的偏执了。

    至少,该有接纳的胸襟以及被接纳的勇气。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其实我还想谈谈两个大男人之间相当微妙的情绪,哈哈)

     5 ) 只谈美国南方

    看评论有人吐槽说对南方刻板印象,和种族主义政治正确。但是生活在南方的我想说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遗秽在南部历历在目。电影里有些细节真的扎在我心上,尽管没有情节里那样极端,但是很多很隐晦的事实,真是像极了某些人和事的本质。

    就例如密西西比警察的傲慢自大,且不会读Toni的last name和嘲笑姿态;和伯明翰那个waiter虚伪的友善面具下的尖酸邪恶的真面目。在南方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自己在白人主流居民眼中永远像个“Alien”。南方,deep south真的是另一个世界。好像这里荒蛮未开并不像是电影里的美利坚。黑人爱吃炸鸡爱喝西瓜汁这是很隐晦的种族歧视梗。但是你去chikenfla、tenda chick看看那排队的哪里有几个黑人。种族隔离在阿拉巴马竟然还是合理存在的。甚至有些亚裔或是中国人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在大学里的一个白人教授,上课点名时不会读亚裔和印度同学的名字,他便开玩笑说难道你们不能选个美国名字吗之后强行给自己的学生取英文名。你走在大街上稍微去了个保守的社区白人就爱盯着你个小黄人看;这些南方大学生并不怎么爱和有色人种打交道,他们也不关心世界发生着什么,只听自己的country music办自己人的tail gate。南方人接待外来者像极了伯明翰的那个waiter,彬彬有礼,貌似热情亲切,请你告诉我任何你的需要,但是请你be reasonable。

    要么做一个脱敏者,可以假装一切不存在的生活。要么就逃离。

     6 ) 《绿皮书》拿了奥斯卡奖,但美国黑人并不喜欢?

    《绿皮书》是好莱坞今年最好的黑人电影,不服憋着!

    说的就是你——斯派克·李!

    让我们先了解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91届奥斯卡的获奖名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中《绿皮书》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个大奖,成为颁奖礼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

    借着奥斯卡的东风,该片也引进内地院线,成为3月份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部影片满意,美国部分黑人观众以及《黑色党徒》的导演斯派克·李就公然对《绿皮书》获奖表示不满。

    尤其是斯派克·李,当颁奖礼现场公布最佳影片是《绿皮书》,这位黑人导演愤怒的起身就走,被拦下后又回到了座位上,背对舞台听完了《绿皮书》主创的获奖感言。

    在随后的后台采访中,他直言这个结果“就像裁判作出错误的判罚”,随后不停的喝着手中的香槟,说:“这是我的第六杯了,你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美国黑人观众不喜欢《绿皮书》?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故事原型的家属称影片与真实情况不符,他们声称现实中的黑人钢琴家并没有和白人司机做朋友;

    其次有部分黑人观众认为影片白人男主托尼(维果·莫腾森 饰)的戏份太多,让黑人角色唐(马赫沙拉·阿里 饰)沦为了配角;

    最后是黑人群体普遍认为影片只描绘了黑人的刻板形象,如“神奇黑鬼”,并且弱化了种族歧视的情节,是在为白人种族歧视者洗白。

    神奇黑鬼(Magical Negro):“神奇黑鬼”是斯派克·李在2001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那一类黑人角色,他们在关键时刻出手,利用自己神奇的力量,帮助了片中的白人主人公,但永远只能做陪衬。

    当然,最让斯派克·李感到不爽的,可能就是自己执导的《黑色党徒》居然输给了一部由白人导演、编剧、制片的“刻板化”黑人电影。

    难道白人比黑人更懂黑人吗?(其中一位编剧尼克·瓦莱隆加是白人司机原型的儿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黑色党徒》讲了什么,《绿皮书》又讲了什么。

    其实将二者对比,会发现两部影片的套路非常相似,都是一个黑人与半个黑人(受其他白人歧视的犹太人/意大利人),共同与种族歧视作斗争,最终实现自我认同的故事。

    不过《黑色党徒》作为一部剧情片,存在严重的剧情割裂问题。例如影片开头讲黑人警探受命卧底黑豹党,后面却莫名其妙的无视这个任务,成为了3K党的卧底。

    而且影片对黑豹党的描绘非常温和,事实上,真实的黑豹党是非常激进的暴力团体,名声不佳。漫威旗下的英雄黑豹甚至一度改名,就是为了避免读者与其扯上关系。

    至于《绿皮书》,虽然也是四平八稳的好莱坞故事,并且属于较为商业化的公路喜剧,但是马赫沙拉·阿里的表演让影片增色不少。

    有些人会觉得马赫沙拉·阿里的戏份太少,其实编剧们对这个角色的塑造要比维果·莫腾森饰演的白人司机更加复杂。

    他是一名黑人,却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出入于白人上流社会,却因肤色受到歧视。无论是底层黑人社区,还是白人上流社会,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因此他总喜欢一个人喝酒发呆。

    更不用说他的性取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这可能会轻易毁掉他的事业。

    这样一个角色,完全不需要过多的出场、煽情的台词、夸张的动作,用收敛的表演反而更能体现角色的拧巴、阴郁、挣扎。

    和同类影片相比,《绿皮书》还胜在了不矫情、不圣母。

    影片有两个段落让我印象深刻,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黑人酒吧里尽兴而归,唐第一次感受到黑人社区的温暖,圣母心泛滥的表示要“每个月都来免费表演一次”,结果就发现两名黑人混混正在偷他们的汽车。

    另一段是唐与托尼在雪夜中被警车拦下,他们本以为又遇上了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却发现对方好心提醒他们的汽车轮胎漏气了。

    政治正确的那一套说完了,本片还要告诉你黑人酒吧也有小混混,白人警察也有热心肠。总结起来就是:拒绝歧视与偏见,但不要矫枉过正。

    这让我想到一个著名的问题:“女生晚上不要穿的太暴露在黑人区走路”,这句话究竟是善意的提醒,还是兼具性别与种族歧视?

    我觉得人们在倡导包容与博爱的同时,也不该培养一种鸵鸟心态,对阴暗面视而不见。

    对比豆瓣、IMDb的评分,会发现无论中外观众,大家明显更喜欢《绿皮书》,而不是《黑色党徒》。

    人们反感奥斯卡的“政治正确”,甚至反感将《黑豹》这样的商业片列入提名,其实就是在反感某些社会议题的矫枉过正。

    斯派克·李的左翼思想,某种意义上属于屁股决定脑袋,让他的作品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反派永远邪恶、愚蠢,正派永远伟光正,角色脸谱化,宛若黑人样板戏。

    这种剧作套路,对于看够了抗日神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

    其实奥斯卡已经够“政治正确”了,拜托这些社会活动家就不要再来捣乱了。

     短评

    四平八稳的片子,精致的套路,一路都是能想到的通俗剧情,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主要看演员,明知道是屡试不爽的美式套路,你还会微微感动,也许这就是好莱坞厉害的地方之一。

    1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今年看过最好的剧情片之一。剧本扎实,细节充实,表演到位。颇有《为黛西小姐开车》和《触不可及》的意味,但又因为主角角色的互换,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里散发出更强的乐趣。

    15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如果把Joey和Sheldon放在一辆车里,来一场六个星期的公路旅行,会怎样?Green Book就是这么有戏,而且这位谢耳朵是黑人学霸音乐家,他们即将前往的,是尚未平权的美国南部...

    17分钟前
    • Sophia
    • 力荐

    赶走偏见不是靠鸣枪,赢得尊重不是靠拳头。为了如厕宁可折返,为了用餐甘愿罢演,受到霸凌不视为侮辱而视为考验,受到恩惠不视为荣耀而视为耻辱。南方劳作的黑奴看到路边的他衣冠楚楚,如同一个预言。一家上流餐厅,一间宽敞厕所,一个高档试衣间都没能容纳下的东西,却装进了一方绿色车厢,勇敢上路。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谁能想到影片出自曾经拿过金酸莓奖导演之手,每一场戏都是戏,人物丰满对白妙趣横生,主角推动故事,事件推动人物。“有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勇气”。看电影时旁边坐着一对黑白夫妻,两人笑着笑着最后哭得稀里哗啦。

    22分钟前
    • 大聪
    • 力荐

    i'll cut my dick off if green book fails to win the best picture.

    26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让人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他们的车在南部的乡间小路上抛锚,和田里劳作的黑奴对视的那一幕,无声却发出巨响。

    30分钟前
    • 陈大希
    • 力荐

    “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恭喜,你是最政治正确的人。

    34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你知道这个故事要讲什么,你也知道这段旅程会经历什么。你明白这其中并不会触及什么过于深刻的东西,却也展示了许多直白,你明白身份是每个人无法避开的东西,也知道相互理解是多么难得。你会自然地喜欢这些描写得并不太像真实人物的角色,你会跟着那些好笑或其实并不太好笑的片段笑出声来。或许也只是将发笑作为第一反应来化解或掩藏其他的感受。你知道故事和片名说的绿皮书关系其实不算大,你也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喜欢这部影片。

    3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力荐

    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是剧本扎实,在人物塑造和细节上非常出彩。这趟一路向南的旅程到最后也不能让Dr. Don Shirley证明自己在白人心中的地位,他身陷孤独境地也没人帮得了他,除非他自己跟自己和解,自己去完成一场关于自我的救赎。它并没有刻意说教的去讲什么,但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时代某些群体的遭遇,不仅仅是黑人和白人这么简单。这部电影的主题正如片中那句点睛的台词所说的,因为天才还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而这就是一部关于勇气和改变的电影。虽然是非常套路化的公路片,拍的却是异常的温暖,剧本非常加分,应该会拿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吧。★★★★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绝对是今年tiff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部电影,全场笑声掌声就没停过。节奏欢快,情节有趣又不失深度。V叔扮演的来自Bronx街头的意大利裔司机和Ali扮演的受高等教育的黑人音乐家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二人从纽约一路向南巡演,然而越向南种族歧视也越来越严重。导演用一种巧妙的角度向观众展示了当时的不公以及音乐家内心的纠葛。尽管他从小就在不同的重要场合表演,然而最尽兴的一次却是在圣诞前夕的一个黑人小酒吧。他最终选择了为自己发声,不再对歧视屈服。结局温馨感人,着实是一部好电影。

    43分钟前
    • Rocrw
    • 力荐

    肯德基年度推广大电影

    47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基层白人司机护送著名黑人钢琴家在美国南部巡回演出的故事。两位角色的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的差异,让电影笑料百出,肤色的对比却又十分的讽刺,让电影充满种族平权的抗争和泪点。两位演员默契火花十足,是一个十分温暖人心的故事,影片结束之后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边笑着边流着眼泪鼓掌到手都疼了。

    49分钟前
    • larawebb
    • 力荐

    Mahershala說片子里某個根本不會被人注意到的佈景里的某塊石頭或許就是V撿的。他說V在拍攝的時候,一直留心撿很漂亮的石頭,撿到了就拿給導演說:看,把這塊石頭放在背景里會有多好看說到電影里的部分,他可能增肥了有二三十斤,從來沒見過他有那麼大的肚腩(現在似乎已經減回來了)。今天在看V表演時,大部分的時間,我忘了他是Viggo,他就是那樣一個沒文化又油滑、滿嘴跑火車的司機。僅僅偶爾偶爾有幾個他不說話、只抽煙的鏡頭,鼻孔一噴白霧,就那麼一瞥,卻還像是十幾年前、《東方的承諾》里那個冷酷無情的殺手。今天導演說He’s a great person before he’s a great actor. 這麼多年了,還是一直一直都沒變啊。

    54分钟前
    • StarlightRiver
    • 力荐

    现如今种族关系压力颇大的美国太需要这样一个故事了!可歌可颂的是导演在细致入微地研究了这历史故事之后,对它们进行了取舍和消化,最后用稳扎稳打的电影语言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观众们听。不得不说导演Peter之前做喜剧片的经验让这部可以被拍得更沉重的电影放射出生动的光芒。这个crew里头高手不少,服装设计和音乐设计都很厉害!Tony Lip儿子的参与更让电影熠熠生辉。(导演本人来我们课上提前放映,他说的话比我这一学期这课上学的东西更有启发…)

    57分钟前
    • 旺沅
    • 力荐

    完成度很高的公路喜剧片,亮点在于人物塑造完整和细节使用精彩,剧作与表演堪称杰出。创造灵感来自于真人真事,为表达主题做了艺术虚构与夸张,听说真人的后代对此有意见及争论。艺术作品不是历史,我以为无可厚非。

    6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肤色、阶层、性格和性取向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推倒心中那面墙才能开门见山。电影就像一颗绿色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虽然有刻意营造的温暖感,但我就是愿意买单~!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从最开始的矛盾抵触、到被迫站到一边慢慢调和、甚至最后的惺惺相惜,这不是一趟抛开歧视的旅途,而是两个孤独的人从彼此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纵使有太多不同,种族的、阶层的、贫富的,都可以在这一场春风化雨、淡入心灵的结伴同行中,化干戈为玉帛。“爱上你是件毫不费事的事情”、“如果我不够白,也不够gay,又不够男人,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唐·谢利为托尼口述如初恋般的情书,托尼教唐接地气的吃鸡,并在小镇里彼此解围,最伟大的友谊不过如此。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可爱精致的友情小品,美国版《触不可及》,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锁定它了。“谢谢你把丈夫分享给我”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要记住:你想讲很大的东西,就必须用很小的事情。扎实的剧作,闪光的人物,充满化学反应的搭配……观影的过程中大笑了无数次,一再倒回去品味那些小小的瞬间,一个眼神,一个撇嘴里全都是戏。阿里和维果叔,都是最好最好最好的那一卦演员。 仅有天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勇气 ←——你看,就算是讲个“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主题,都能不仅仅停留在俗套的模板里,从更细微的角度,升华出更多东西。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肤色对调版《触不可及》,一场跨越美国的公路之旅,更是一场跨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所有下属都对唐毕恭毕敬,唯有托尼把他当普通人对待,给他吃炸鸡、对他说出真实想法。不把他当成黑人,才是真正不歧视他的表现。另一方面,唐又受到外人的歧视和侮辱,他始终忍气吞声,低声下气。听他演奏的观众可以在餐厅吃饭,而他作为表演者却不可以。正是托尼教会他反击,教会他为自己发声、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在所谓“高级的、尊贵的”场所受到不平等待遇,反而在“低端的、卑微的”黑人酒吧获得尊重和支持,实在太讽刺。天才是不够的,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既然他都不考虑你的感受,你又何必照顾他的情绪呢?忍一时得寸进尺,退一步变本加厉。暴力不能让你赢得什么,但懦弱永远都是输家。正面对抗生活的恶意,才能战胜恶意。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