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乔纳森2018

    乔纳森2018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8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  苏琪·沃特豪斯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马特·波莫  道格拉斯·霍奇斯  苏利芒·西尔·萨瓦内  舒诺里·拉马纳森  乔·埃根德尔   

    导演:比尔·奥利弗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全境感染

    • HD

      BLOODYESCAPE -地狱的逃生作战-

    • HD

      怪物猎人

    • 寂静之地:入侵日

    • 正片

      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 普通话版

    • HD中字

      BLOODY ESCAPE -地狱的逃生作战-

    • HD

      流浪地球2

    • HD中字

      终极尖兵

     剧照

    乔纳森2018 剧照 NO.1乔纳森2018 剧照 NO.2乔纳森2018 剧照 NO.3乔纳森2018 剧照 NO.4乔纳森2018 剧照 NO.5乔纳森2018 剧照 NO.6乔纳森2018 剧照 NO.16乔纳森2018 剧照 NO.17乔纳森2018 剧照 NO.18乔纳森2018 剧照 NO.19乔纳森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喬納森是事務所的兼職員工,西裝筆挺、傑出自制,下班從沒其他節目,回家就是睡覺。 但他每天早上睡醒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開螢幕,讓影片裡的人告訴自己,前晚做了什麼。 影片裡的約翰,和喬納森長得一模一樣,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自由自在,甚至放蕩不 羈。  喬納森與約翰是最不尋常的兄弟,性格南轅北轍,卻共享同一具身體。早晚七點為界,各 自坐擁白天與黑夜。當喬納森開始覺得身體莫名疲倦,口袋出現陌生名片,面對有所隱瞞 的約翰,他雇用偵探,開始調查夜晚的自己。  比爾奧利佛首次執導成績不俗,在簡潔畫面與流暢節奏中,灌注詭異的情緒,逐步透析出 科幻異色的視界。以《玩命再劫》橫掃影壇的好萊塢新星安索艾格特再挑大樑,分飾兩角, 亦正亦邪,完全不讓實力派女星派翠西亞克拉克森專美於前。

     长篇影评

     1 ) 好好一部片,被删减得乱七八糟。

    去看的Imax点映…(删减后效果感人)

    1/Paul在录音棚情不自禁地亲(强)吻Freddie的镜头。

    2/Freddie对Mary坦白的整段对白。

    (这里如果不知道的话,后面的台词就显得好突兀,莫名其妙的感觉。)

    3/Freddie在Party上和一个男性友人的亲密动作。

    (一开始我以为是要把Freddie拍正在健身那个女人屁/股的镜头剪掉,后来才发现由于两个镜头太靠近,于是才把拍女性屁/股的剪掉,其实重点是与男性的亲密动作那一幕。)

    4/Freddie在Party过后和Jim初相识的一个对话场景。(Freddie喝高了对Jim毛手毛脚,Jim生气,Freddie道歉,于是一起喝酒并谈心,亲吻,表白整个场景没有了,如果没有这段,到后面Freddie突然找Jim就很奇怪。)

    5/《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里/G/A/Y/ BAR里闪过的一两帧画面。

    6/《I Want to Break Free》整段被剪掉。

    (因为/男/扮/女/装/?这一段是Freddie心境转变比较大的部分,没了就导致后面解散乐队的对话很奇怪,也很突然。)

    7/乐队上BBC的时候,后台说镜头拍到裆部,然后影院版本是把拍到的画面直接P成与右边一样的彩屏。

    8/解散场景中的对话。

    “Freddie是个死基佬”“表面是清教徒,私底下却是变态。”

    9/Freddie和队友坦白自己得了艾/滋/病。把说出得了/艾/滋/病那一句剪掉了。

    10/一个简短的对话。

    “你觉得怎么样?”“Gayer?”

    11/片尾,人物介绍。有没有删掉Freddie死于/艾/滋/病这个我忘记了,但是后面有Freddie和Jim的关系说明,居然直接删掉,换上只剩下和Mary的合照和说明。

    12/20世纪福克斯开头彩蛋。

    以上。

    结合《绿/皮/书》,只要你不正面说出G/A/Y/同/性/恋/这个词,没有正面的行为表现你是G/A/Y/同/性/恋就可以。否则就得剪。

    其实只要删减不影响观影流畅度就还可以原谅的,但是这一部一句一句扣简直看一下顿一下……删减后的不流畅严重影响观影感受还有情节/台词突兀感十分强烈。

    令人发指。

     2 ) 别看《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我最近最喜欢的电影。然而,我会告诉你:“别看《波西米亚狂想曲》,如果你不想一不小心掉进皇后乐队的‘大坑‘”! 如果你好奇我为什么这么说,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一部好看的平庸之作?

    (一)起初,在办公楼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紫色的背景上,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的方脸型陌生男子的大半张脸,脸上还带着大大的太阳镜,遮住了眼睛和表情,英文标题是Bohemian Rhapsody, 第2个英文单词我都不认识,所以完全没有兴趣去看。

    这是这张海报。

    后来,有朋友向我推荐这部电影,才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是关于Queen(皇后)乐队的电影,男主演的是其主唱Freddie Mercury 。皇后乐队?好像听说过。唱过什么歌?不知道呀。不知道没关系,问Google呀。于是找到了他们1985年在Live Aid演唱会上表演的视频。哇,歌好像还挺好听,其中只有We Will Rock You 和We Are the Champions肯定是听过,但不确定是不是别人翻唱的。嗯,就是大方脸、龅牙、留着小胡子的主唱不怎么好看呦。我还这样跟我的文艺范儿朋友说。

    Freddie Mercury 本尊。

    听过之后,一些歌曲的旋律,萦绕不去,于是去看了电影。很好看。非常感人。然而,要是依影评的思路,去评价故事如何深刻,手法怎么新奇,有什么革命性的突破,却是一样都没有的。故事基本就是平铺直叙,流水账一样讲皇后乐队(我觉得Queen应该翻译成女王,但就约定俗成叫吧)成员的相遇、成名,他们在Live Aid演唱会上的精彩表演是高潮也是结尾。焦点无疑在主唱Freddie Mercury身上,讲他加入乐队、创作成名曲《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过程,与乐队成员的友谊、冲突,与女友Mary Austin和男友Jim Hutton(是的,他既有女友又有男友)的爱情,以及成名后的迷失和回归。对他接受自己是同性恋的心路历程,还有不幸染上艾滋病的事实,都有表现,然而没有深挖,这也是专业影评对此片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这样一部听起来平淡无奇的电影,为什么还好看呢?为什么以5000多万美元的投资,能够全球票房狂收8亿多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传记类电影?为什么在专业影评给分很低的情况下,全球电影观众却打出了高分,并用实际行动(就是买票去电影院看,并且很多观众说看了不只一次)支持?

    我觉得:

    首先,主演埃及裔的美国演员Rami Malek简直是Freddie Mercury附体。Rami Malek和Freddie外形其实不算像。倒是演乐队其他三名成员的演员,与本尊长得很像。然而,Rami Malek把Freddie的激情、自信、霸气、妩媚、癫狂、迷失、孤独表现得出神入化。

    电影最先拍的镜头,反而是结尾处皇后乐队在Live Aid演唱会的表演,简直是神还原。Bohemian Rhapsody, Radio Ga Ga, Hammer to Fall,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We Will Rock You, We Are the Champions, 几首歌曲的表演,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被Rami Malek演的Freddie的舞台魅力深深震撼。Rami在采访中半开玩笑说,先从结尾的Live Aid拍,目的就是,如果这段他演不好,电影就不必拍下去了,5000万美元就省了,大家可以各自回家了。结果他演得是真好。

    这拍摄顺序,可能无意中有助于演员的表演,因为拍好了Live Aid的表演,想必Rami Malek和其他三位乐队成员的演员,就都找到了做摇滚明星的感觉。因为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Rami Malek已经获得了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Screen Actors Guild)、还有英国的“奥斯卡“(BAFTA)三项重要电影奖项的最佳男主角奖,并且已被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除了主演之外,其他乐队三名成员的演员,甚至于其他配角,演得也非常出色。Rami为演Freddie下了很大功夫,研究Freddie的演唱会,学习模仿他的口音、动作,学唱歌和弹钢琴。在做好”功课“之外,表演的成功,更多的还是归因于Rami的灵性吧。表演这种事,想必下功夫只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演好Freddie并不是模仿秀那么简单。Rami的表演是有灵魂的。

    电影中的Live Aid镜头。神还原。

    其次,电影讲故事的节奏很好。两个小时的电影,充满了英式小幽默,笑点不断,就没有无聊的时候。比如,最开始Freddie 毛遂自荐要成为Smile乐队的主唱,鼓手Roger Taylor说:“Not with these teeth!“ 因为Freddie天生长着四颗让人无法忽视的大龅牙(演员Rami Malek全程戴着一副假牙出演),而Roger是学牙科的学生。录Freddy创作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时,鼓手Roger负责唱一个词儿” galileo“很多遍,Freddie要求唱很高的音。Roger一遍一遍越唱越高,说要再高点,就只有狗能听到了。而且唱了好多遍才想起来问:“who is even this Galileo?” 还有,唱片公司老板不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首歌长达6分钟,一般歌曲必须在3分钟之内,当时的电台才给播。Freddie说:I pity your wife if you think 6 minutes is forever. 还有很多。我这么讲,可能你听着没感觉,在电影里很好笑的。不是那种靠夸张来搞笑,而是很轻松自然的。这些台词已经成为喜爱这部电影的观众的”接头暗号“,就是我们所说的”梗“了。还有,贯穿整个电影的、很多首皇后乐队的热门歌曲,配上表演场景,真是又好看又好听。

    录制《波希米亚狂想曲》。

    第三,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去挖掘Freddie Mercury复杂的性格,没有去更多表现他混乱的私生活,没有拍成一部无所顾及的限制级电影。仔细品味, 电影却有一个明显的主题:爱。Freddie 对音乐、对生活的激情、热爱,他对Mary的爱和后来的信赖、友情,他与乐队成员之间如同家庭成员一样的关爱,彼此才华的碰撞,还有他和父母之间没有用言语去表达的亲情,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出来。观众就好像在旁观他的人生,分享他和其他乐队成员的悲喜,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彼此之间割舍不开的友情。

    电影中的乐队小伙伴。

    一部关于摇滚明星的电影,没有暗黑,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很有爱,简直有点小清新,确实听着有点不寻常。也许这和这部电影最起初的创意有关。2010年九月,乐队的吉他手Brian May开始计划拍一部关于皇后乐队的电影,中间因为创意分歧和其他意外,经过了很多波折,包括换演员和在最后阶段换导演,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个多灾多难的项目。Brian May 和Roger Taylor(鼓手)作为艺术顾问,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工作。Brian和Roger眼中的Freddie,并不是媒体笔下同一个人。他是他们的可爱的、充满生活热情的、幽默温和的好朋友。在Freddie于1991年11月24日,因艾滋病引起的肺炎去世后仅仅一周,Brian和Roger就为了澄清当时媒体对他的很不堪的不实报道,在悲伤中接受电视采访。Roger在采访中说,我们必须要站出来为Freddie发声, 因为他再也不能为自己发声了。这么多年后,已经有70岁的两个人,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维护他们最好的朋友Freddie。

    Freddie Mercury是很复杂一个天才,或许没有人真的了解他, 或许从另外的角度讲他的故事会更深刻。然而,从爱的角度来诠释他的人生,也是一个精彩的角度,正如这部电影证明的一样。

    第四,皇后乐队本身的故事就非常精彩。我其实不确定这该是第四,还是根本就应该是第一点。因为这部被不少评论称为“虽然好看,但很平庸”的电影,更像是一个媒介,由它引起了很多原先并不知道皇后乐队、或虽然知道却并不了解他们的电影观众对他们(尤其是Freddie Mercury)去了解的兴趣,并且随后深深地迷上了他们,爱上了他们的音乐。比如,我就是其中一个。

    Rami Malek在获金球奖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拥抱在场的Brian May和Roger Taylor,并且在获奖致辞中向Freddie Mercury致敬。我想他很理解皇后乐队,也清楚影片成功的关键。

    金球奖颁奖典礼上,Rami Malek与Brian May 和Roger Taylor。

    二、皇后乐队:请君“入坑“

    我觉得, Freddie Mercury和乐队的其他三名成员(吉他手Brian May, 鼓手Roger Taylor, 和贝斯手John Deacon),简直就是美好人类的样本。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展现给世人,全情投入地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生命就能最大限度地绽放。

    这个史上最有名的摇滚乐队之一(我对摇滚乐队总体缺乏了解,所以得加上“之一“),来自英国。他们最活跃的时间是在1970年到80年代,所以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他们。不年轻的比如我也不了解。他们好像是沉入海底的璀璨宝石,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被人遗忘,借由这部电影而浮出水面,重现光芒。

    (一)摇滚之神Freddie Mercury

    很有意思的是,Freddie Mercury, 这个英国摇滚乐队的传奇主唱,其实是亚裔。他1946年出生于当时被称为Zanzibar的坦桑尼亚,父母是波斯裔印度人,在印度长大,十多岁才随父母搬到英国。他的家庭很保守,跟摇滚乐完全不沾边。上天在分派天才的时候,显得颇为随意。

    Freddie是公认的 “摇滚大神” (Rock God) 。他声音清亮,音域宽广,可以随意自如地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并且具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他于1974年创作的Bohemian Rhapsody(就是和电影同名的歌曲),堪称神曲。我怎么说也没法说出这首歌多好听、多特别,你需要自己去听。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说几句。歌曲开始,仿佛喃喃自语 “Is this the real life? Is this just fantasy? …” 然后,有一段清丽的钢琴独奏,Freddy 很纯净的声音开唱“Mama, just killed a man/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P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 尤其是”Carry on,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这句,深情婉转。接下来 “Mama, I don't want to die/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情绪激昂。然后,有两段意外的歌剧唱段一样、歌词奇怪的“I see a little silhouetto of a man/Scaramouch, Scaramouch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Thunderbolt and lightning very very frightening me/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Gallileo, figaro, magnifico”。结尾仿佛一段歌剧演完,大幕徐徐落下之际,歌声渐渐终止于“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Anyway the wind blows”,而听的人还恍恍惚惚,不知置身何处一样。一首摇滚歌曲,长达6分钟,没有重复的副歌部分,融合了几种不同风格,妙不妙呀! 绝不绝呀!

    看资料,这首歌推出后,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连续九周登顶英国单曲排行榜,截止1976年1月在英国国内销售超过1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销售最高单曲纪录;在1991年Freddie去世后再次连续五周登顶,最终成为英国史上最畅销单曲第三 。电影中表现了Freddie创作、还有以他能逼疯其他人的处女座的完美主义录制这首歌的过程。

    除了罕见的才华和独特好声音之外,尽管龅牙(Freddie人称“龅牙叔”)、方脸,Freddie还是个超级美男子。他是越看越好看。尤其是眼睛,眼神里有热情和光彩,既霸气又妩媚,非常美。Rami的眼神和他的很像。他上大学是学艺术与设计的,品味极佳,可以hold住各种奇特的造型:穿亮闪闪的紧身连体裤;穿军装式样的制服;留着胡子穿上妖娆的女装;赤脚半裸仅仅穿一条紧身白运动短裤;披上斗篷,戴上道具皇冠;穿米老鼠图案的大T恤衫;穿简单的牛仔裤和白色背心,各种造型都好看,身材也很好。他的演唱会现场,仅仅靠拿着一只带长柄的话筒,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唱歌,能把几千甚至几万名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全场大合唱,简直是神了!最妙的地方在于,他的唱歌和台风,看起来毫不刻意,随随便便,任性而为,只能说人家就是天才呀!

    以上是照片是各种风格的Freddie 。当然,远远不是全部。

    Freddie忠于自我,热爱生活和音乐,有不同寻常的巨大能量。可以看到的信息是,在他确诊艾滋病之后,他没有消沉、自怨自怜,而是接受了现实,把剩下的有限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在1991年3月录制的由他创作的I'm Going Slightly Mad的MTV里,他已经病得挺重,还是和乐队小伙伴还有一只企鹅(是的,活的真企鹅,还在他们坐的皮沙发上上了个厕所)一起搞怪,幽默风趣。1991年5月,他穿着印着猫图案的马甲(他是个猫奴),为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录制了他最后一个MTV,说完最后一句I Still Love You,Freddie 投向镜头饱含深情的目光,然后淡出画面,像是留给世人的遗言。原本很健壮的他,此时瘦得形销骨立,明显不久于人世,但眼睛里还是有光,声音还是很有力量。

    I’m Going Slightly Mad拍摄照片。
    还是I’m Going Slightly Mad。Freddie 与Roger。

    或许这种级别的天才很难逃脱英年早逝的宿命,就是不许人间见白头。1991年11月24日,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45岁。这距离他向外界确认自己被确诊患有艾滋病只有一天时间。

    猫奴Freddie穿着有猫咪图案的马甲,拍摄最后一只MTV,为歌曲These Are Days of Our Lives。

    Freddie把他巨额遗产的大半,包括在伦敦的豪宅,留给了他一生挚爱的早年女友Mary Austin,并请她把他的骨灰洒在秘密的处所,永远不要告诉世人。Freddie的音乐生涯,万众瞩目,然而他最希望能够长眠于安静之中。他的男友(或者说是husband,虽然当时同性婚姻在英国不合法)Jim Hutton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一直守护在他身边。据报道,Mary Austin仍住在Freddie留给她的房子里,至今遵守了保守秘密的诺言。Jim Hutton 于2010年1月1日(61岁)因癌症去世。他因为写了一本关于Freddie和他的私生活的书,被很多Freddie的乐迷非议。

    Freddie和Mary。
    Freddie和Jim。

    如今,所有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扑簌迷离,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天才陨落,留下很多的影音资料, 还有传说。有的人活着,可是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仍然活着—活在世人的心中,直到未知的永远。

    Freddie的英年早逝,当然是个令人悲伤和惋惜的事。但是,他的人生,并不是悲剧。他非常投入地活过、爱过,做了自己爱做的事,完成上天交给的使命,燃烧自己的全部,绽放出生命灿烂的烟火。宛如金风玉露,胜过人间无数。

    Freddie在瑞士蒙特勒湖边的雕像。乐队在这里有录音室,经常去工作。Freddie很享受这里的宁静。照片来自网络。

    (二) 一起摇滚

    Freddie无疑是皇后乐队最耀眼的成员。但其他三位成员也是难得的天才。如同电影中说的那样,他们都是传奇。

    吉他手Brian May博士:

    乐队的吉他手Brian May,生于1947年,巨蟹座。Brian是个一流的吉他手,年轻的时候是个古典型美男,现在依然留着摇滚范儿的银白长卷发(这个年纪头发还那么多的英国男人,简直是个奇迹,老天偏心啊),是个帅气、有型大叔。在采访里,Brian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彬彬有礼,非常有条理,大概他是乐队最理性的成员。他大学是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学物理和数学的。顺便提一下,皇后乐队是个全部由高学历成员组成的乐队,既有才华又有头脑。他于1970到1974年期间在读物理学(天文物理方向)博士,业余时间弹弹吉他,搞搞乐队。因为皇后乐队在1974年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中止了学业,全心投入音乐领域。直到2006的10月, 他重新继续了他的学业, 并在2007年9月,取得了天文物理学博士学位。所以,吉他手也是天文物理学家Dr. Brian May。

    古典型男Brian May。
    吉他大神。

    Brian自己唱歌也很好听,要是在一般的乐队,完全可以做主唱的。他在Freddie去世后的明星致敬演唱会上,边弹钢琴(是的,不是吉他,是钢琴!),边唱他自己写的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声音干净、舒缓,语调凄凉、忧伤,真的能把人听哭了。加上帅气的脸、忧郁的眼神、飘飘的长发,绝对是枚大大的耀眼男神。

    除了依然活跃在乐坛,与Roger Taylor和Adam Lambert (主唱)组成Queen and Adam Lambert乐队,巡回演出之外, Brian May博士还与人一起著书、进行科学项目、关注动物保护、玩儿自拍、陪老婆演出(他的第二任妻子Anita是挺有名的英国舞台剧演员),是个非常有活力的跨界大叔。

    Brian和他的妻子近照。

    天使鼓手Roger Taylor:

    乐队的鼓手Roger Taylor,生于1949年,狮子座。Roger是个顶级鼓手,唱歌也很好,是那种有些沙哑的重金属气质嗓音,很有特色,唱起高音假声来很厉害。Freddie唱歌的时候,Roger经常一边打鼓,一边做高音假声伴唱,或者直接唱某些部分。在Somebody to Love这首歌里,有一段他打鼓的Solo,真是非常强有力的节奏感,听得人热血沸腾了。他自己组过乐队Cross,做吉他手(是的,这次是吉他手,不是鼓手了!)和主唱,而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打鼓的Roger。

    Roger年轻的时候一头柔软的金长卷发,大大的蓝眼睛,身形苗条,表情无辜,漂亮得如同古典油画里的小天使一样。在打鼓、唱歌的时候,又很狂野奔放,形象非常迷人。巧合的是,电影里演他的Ben Hardy, 也在电影《X战警:天启》里演过天使。不是我一个人说他像天使,网上的英文资料很多处评价他有天使一样的baby face。

    像不像古典油画里的小天使?

    这枚落入凡间的天使并不只是有漂亮的脸。Roger是医学院学牙科的,后来转学生物。电影里也有拿他的牙科学生背景开玩笑。如果没有成为摇滚明星,他可能就成为帅牙医或药剂师之类的了。虽然是个美男, Roger却不是扮酷那一类型,而是经常搞怪,尤其是和Freddie一起。从留下来的很多视频看,他和Freddie好像是最爱玩闹的两个,像小孩子一样,一起做怪动作,飙高音,兴高采烈地穿女装拍MTV。在歌曲“I Want to Break Free” 的MTV里,Roger的女装样子,被称为是比大多数女孩都漂亮,还获得了一个女性化的昵称Rogerina。

    年纪大了之后的Roger,身形不再纤细,留起胡子,头发剪短,须发皆白,很像圣诞老人。有一首他自己创作并且主唱的歌曲Journey’ s End, 很好听,也很伤感。在这首歌的MTV里,是现在优雅老去的Roger, 依然帅气,却深沉了,眼睛里有很多故事,跟年轻时轻松搞怪的漂亮Roger反差很大。不禁感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呀!当然,已经70岁的他现在状态很好,仍然热爱音乐,经常参加演出,很有活力。

    假装雕像。

    和妻子近照。

    安静的天才贝斯手John Deacon:

    乐队的贝斯手John Deacon, 是最年轻的一个,生于1951年,也是狮子座。所以他们四个人一个处女座,一个巨蟹座,两个狮子座,Freddie自己设计的乐队标志有这三个星座的图案。John是后加入乐队的。乐队在面试了6个贝斯手后,发现了John。Roger在采访里说,他们面试过的贝斯手里,不是贝斯弹得很好但性格与其他成员不合,就是性格很好,但是弹得不好,直到发现 “that“(手指着旁边的John), John就在边上腼腆地笑着,被夸得很开心的样子。

    青葱时代的John Deacon。

    John也是个帅哥,很斯文的那种,不像摇滚明星,倒像个学者。他是乐队里内向的一个,不怎么说话,总是笑。他写的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获得了一个奖项,他谦虚地说,从来没想到会得奖,并且深深地鞠躬致谢,真是太绅士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其他的乐队成员,经常鼓励他多说话。然而,据说John要是偶尔开起玩笑,能把人乐得受不了。

    John Deacon有个可爱的外号叫” Disco Deaky”,因为他在舞台上经常边演奏贝斯,边跳来跳去,写的歌还是挺Disco风的那种。John是学电子工程的,在乐队排练的间隙,还偷空去考了个试,获得了学位。他用自己的电子工程学知识,和科学家Brian一起设计了一种音乐设备,据说很厉害。学理科的摇滚明星,一不小心就搞个小发明什么的,真是不服不行。John于1975年结婚,与同一个妻子一直生活在一起,有六个子女。在Freddie去世后,他已经淡出公众视野多年。

    Disco Deaky。

    摇滚小伙伴的友谊:

    这四个伙伴,可以算是相识于微时。Freddie和Roger在1960年代,曾是室友,还一起在伦敦的Kensington 市场合伙开过一个卖艺术品和古董服装的摊位,赚钱维生。在采访视频里,Freddie 开玩笑说,他们可以把任何东西卖给任何人。而Brian 曾说他俩都不知道从哪儿淘来的垃圾货来卖。真朋友啊,嘿嘿!而Roger 和Brian一起最开始是乐队Smile的成员。在Smile的主唱离开之后,Freddy于1970年加入成为新主唱,并将乐队的名字改成更高调的Queen。贝斯手John Deacon于1971年加入乐队。他们四个人性格各异,却能互相激发出各自最大的潜能,可以说是难得的最佳组合。

    摇滚青年的花样年华。

    他们每个人都不仅是歌星或乐器演奏家,还是词曲创作者,都写出过多首大热歌曲。比如Freddie创作出Bohemian Rhapsody, Love of My Life(献给女友Mary Austin的),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Killer Queen, We Are the Champions, Don’t Stop Me Now, I Was Born to Love You; Roger创作出的Radio Ga Ga(非常好听,也非常热门,Lady Gaga因为喜欢这首歌而给自己起了这个艺名),I Am In Love With My Car(这首歌在皇后乐队的专辑里,是Roger自己唱的,Freddie没有唱过),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 Brian May的We Will Rock You, 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 the Show Must Go On, I Want It All, Hammer to Fall (全部非常好听); John Deacon的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安静的John写的这首歌非常不安静,动感十足,是大热歌曲), I Want to Break Free (again, 非常不安静的歌), You Are My Best Friend, Spread Your Wings and Fly。他们的大部分歌(我还没听过他们所有的歌,所以说“大部分“)都非常好听,风格多变,听不厌。他们为歌曲拍的MTV, 过了这么多年,现在来看,还是很有创意。这么多面的才华,应该很稀有吧!

    All I Hear Is Radio Ga Ga.

    与电影中为制造冲突,虚构的乐队曾经解体不同,自从1970年成立,现实中皇后乐队的成员虽然都有单独出过专辑、与别人组过乐队演出,但从来没有解体过。1985年的Live Aid演出前,他们刚刚一起完成了一次巡演,并不是像电影里讲的那样, Freddie单飞后迷途知返, 请求其他成员原谅,重新组合参加的演出。在他们一起演出、创作、接受采访、开传说中的狂野party的生涯里, 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亲近的朋友一起,留下了很多影像资料。他们在其中的互动,看起来总是很有爱,经常互相开玩笑、恶作剧、搞怪,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很率真可爱的人。他们也说,有时候因为工作,也会吵得不可开交,但最后还是谁都离不开谁,觉得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一起来搞怪。

    Freddie的去世,改变了很多事情。John Deacon在与Roger 和Brian在1997年完成了最后一张Freddy遗作的专辑之后,完全退出了乐坛,也从公众的视线中销声匿迹,他也完全没有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据说,他一直不能从Freddie去世的打击中走出来,认为没有Freddie 的皇后乐队再无法和从前一样,也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于是选择了全面隐退。Brian May 和Roger Taylor则选择继续,因为 “the show must go on” (皇后乐队一首歌的名字)。他们继续以皇后乐队的名义演出,继续推广和维护皇后乐队和Freddy留给世人的艺术遗产, 包括促成了这部电影的产生。他们的选择,都可以理解。查了一下,现年72岁的 Brian 和70岁的Roger, 在2019年下半年在美国有很多场演出。多希望他们会来亚州演出,我一定买票去看传奇。

    Freddie去世后,在向他致敬的音乐会上,三位成员与参加演出的Elton John合影。

    Brian、Roger与Freddie的母亲合影。
    已经相识约50年的Brian和Roger,继续rock you!

    如果你有耐心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你同不同意我的看法:“皇后乐队是个掉进去就出不来的‘大坑’”呢?“ 如果你敢于冒险, 那么,咱们”坑“里见!Bye-bye!

    (完)

     3 ) 复刻摇滚传奇弗雷迪·默丘里 —— 记几场令人震撼的演唱现场

    影片是对摇滚音乐史上一段传奇人物的复刻与致敬。

    片名取自皇后乐队最具个性特色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

    影片重现了皇后乐队灵魂人物,主唱弗雷迪·默丘里(Freddie Mercury)神秘的人生轨迹:皇后乐队的组建、《波西米亚狂想曲》等标志性歌曲的创作过程、饱受争议的情感经历、辉煌与低谷之后的回归、病痛之后的重新振作……在影片最后,影片忠实复刻了皇后乐队长达20分钟的、足以纳入摇滚音乐史册的经典演唱会Live Aid现场。


    一、作为歌曲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在皇后乐队众多经典曲目中,《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最能代表弗雷迪(Freddie)音乐风格及其个人特质的歌曲。

    波西米亚”(Bohemian)原指捷克地区,后来特指一群反社会传统、专注艺术的人群,以及一种浪漫自由的艺术风格;

    狂想曲”(Rhapsody)来自于音乐术语,特指一段由不同章节组成的、风格流派各异、情绪节奏不断变化的音乐;也用来形容情绪的爆发

    歌曲标题很好的诠释了当代摇滚的艺术形态:犹如波西米亚艺术家般的特立独行,以及激荡的情绪表达

    与当时摇滚歌曲的不同在于:《波西米亚狂想曲》借鉴了歌剧的逻辑,古典音乐的形式,突破了摇滚乐的传统范式。在歌曲中,观众/听众能听到优美的古典钢琴前奏、咏叹调般的独唱也能听到交替出现的多音轨合唱、以及歌曲终了时东方大锣的悠远

    在歌曲中,既能体会到急剧变换的饱满情绪,也能体会到歌词中故事情节的朦胧美感

    如果说摇滚乐是“反传统”的代表,那么《波西米亚狂想曲》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对“传统摇滚乐”的一种自我颠覆,而这次颠覆却是用古典音乐的方式。

    影片中 “上下左右”颠倒的演奏
    影评中以 “上下左右”颠倒的演奏方式,表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反传统”和弗雷迪的性格特质。

    听众可以从《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能莫名的感受到一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生命力”。

    或许,矛盾的性格特征就是弗雷迪(Freddie)创作源泉。在他那里,音乐,不过是他奇幻生命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据乐队成员回忆,早在六十年代后期,这首歌就已经“全在弗雷迪脑子里了”,他在伦敦的家中写下了词曲。1975年8月24日,在南威尔士的乡下,花了三周几乎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最终完成录制;由于当时录音室只提供24轨模拟磁带,为了达到混音效果,乐队成员在母带上反复重叠录音,吉他手老梅(May)后来回忆“由于无数次的反复录制,最后当你把母带放在阳光下,它几乎是透明的”。

    May recalled placing a tape in front of the light and being able to see through it, as the tape had been used so many times.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影片还原歌曲录制过程

    作为歌曲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曾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其最具特色的之处,是宿命般的歌词”。

    乐队成员和弗雷迪都没有正面解释过歌曲的寓意。

    但乐队成员老梅(May)曾说歌曲隐含着弗雷迪的个人心理创伤,他回忆:“弗雷迪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表面上一副轻浮和滑稽的形象,但他隐藏了童年时代的不安全感。弗雷迪从不解释歌词涵义,但我认为他把自己放在那首歌里了”。

    但在一些官方宣传中,乐队声称《波西米亚狂想曲》讲的是关于一个意外杀了人的年轻人,就如同浮士德一般,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在行刑的前一夜,他“以上帝之名”忏悔,并在天使们的帮助下,从撒旦手中重获灵魂


    歌曲大致分为六个部分。从中可以一窥弗雷迪矛盾的心理冲突:

    1. 前奏部分Intro (0:00–0:49)

    Is this the real life
    这是真实的人生,
    Is this just fantasy
    还是一场梦幻
    Caught in a landslide
    身陷困境的梦幻
    No escape from reality
    无法回避现实
    Open your eyes
    睁开双眼
    Look up to the skies and see
    凝视苍穹
    I'm just a poor boy, I need no sympathy
    我是个可怜的男孩我不需任何同情
    Because I'm easy come, easy go,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A little high, little low,
    (情绪)时而高昂,时而低落
    Anyway the wind blows, doesn't really matter to me,
    世事变迁,于我无异
    to me
    于我无异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这段是歌曲总起部分,曲中的“男孩”深陷困境,睁开双眼,提出“这是现实还是梦幻”的疑问。

    “男孩”知道:无论任何,都无法回避现实;

    虽然“我”是一个可怜飘零的“男孩”;

    但是,“我不需任何同情”。

    影片开头,弗雷迪睁开双眼;与歌曲中“Open your eyes”呼应。
    影片中,弗雷迪向乐队成员坦诚自己的病情,表示无须同情;与歌曲中“I'm just a poor boy, I need no sympathy”呼应 。


    2. 歌谣部分Ballad (0:49–2:40)

    Mama, just killed a man,
    妈妈,刚刚(我)杀了人
    P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用枪抵着他的头
    P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
    扣动了扳机,现在他已经死了
    Mama, life had just begun,
    妈妈,人生刚刚开始
    But now I've gone and thrown it all away
    但是现在我却把它完全毁掉了
    Mama, woo,
    妈妈,呜呜
    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
    无意让你哭泣
    If I'm not back again this time tomorrow
    若我明天这个时候不回来
    Carry on,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
    撑住,撑住,就如同 一切都没发生
    Too late, my time has come,
    太迟了,我的时日已到
    Sends shivers down my spine,
    我后背颤抖
    Body's aching all the time,
    全身疼痛
    Goodbye everybody - I've got to go -
    再见各位,我得走了
    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 -
    得离开你们去面对真相
    Mama, woo -
    妈妈,呜呜
    I don't want to die,
    我不想死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
    我有时候希望我从未存在过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个人理解,这段由弗雷迪独唱的歌谣,是他对所爱之人(Mama母亲、Mary玛丽、Family乐队)的忏悔和告别

    在“just killed a man”中,曲中“男孩”杀死了另一个男人,从而选择了自我毁灭的人生;表现了弗雷迪“杀死”了属于男性的自我;

    在“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中,“男孩”感谢母亲赐予生命,请求作为女性的“母亲/Mary”的原谅;

    在“Goodbye everybody”中,“男孩”向所爱之人的告别,向世人告别;

    在“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中,“男孩”要去勇于面对现实、承担后果

    影片中弗雷迪勇敢面对现实


    3.吉他独奏Guitar solo (2:40–3:05)

    歌曲分析:

    乐队演奏部分逐渐加强,并由老梅(May)演奏吉他独奏;

    整个乐队演奏部分在3:03突然中断,一片安静……,只有断断续续的颤音,标志着“歌剧”部分的到来。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4. 歌剧部分Opera (3:05–4:07)

    I see a little silhouetto of a man,
    我看到一个侧影
    Scaramouche, scaramouche will you do the Fandango -
    小丑,小丑,你会跳凡丹戈舞吗
    Thunderbolt and lightning - very very frightening me -
    电闪雷鸣,让我战栗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Galileo figaro - Magnifico -
    伽利略 费加罗,显贵们
    But I'm just a poor boy and nobody loves me -
    但是,我是个可怜男孩,没人喜欢
    He's just a poor boy from a poor family -
    他只是个可怜孩子,来自贫穷的家庭
    Spare him his life from this monstrosity -
    把他从这怪相中解救出来吧
    Easy come easy go -, will you let me go -
    我任人驱使,可以让我走么?
    Bismillah! No -,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
    真主啊(Bismillah 是阿拉伯语感叹词)!不,不能走--让他走--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him go
    Bismillah! We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不能让你走
    让我走
    Will not let you go - let me go
    No, no, no, no, no, no, no -
    Mama mia, mama mia, mama mia let me go -
    Mama mia
    “我的妈啊”, 让我走
    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 for me -
    Beelzebub
    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
    for me -
    为我而准备

    歌曲分析:

    歌剧部分包含了大量设计精巧的多重混音,此起彼伏地相互追逐,表现了歌曲中的“男孩”不断坠落下降到地狱

    撒旦Beelzebub和真主Bismillah相互争夺“男孩”的灵魂

    最后,在"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的抒情歌声中结束。

    歌词"撒旦为我准备好了一个魔鬼!Beelzebub has a devil put aside for me!",似乎呼应了保罗(Paul)


    5. 摇滚部分 Rock (4:07–4:54)

    So you think you can stone me and spit in my eyes -
    你们以为你们可以用石头驱赶我,唾弃我的双眼
    So you think you can love me and leave me to die -
    你们以为你们可以既爱我又让我去死
    Oh Baby - Can't do this to me baby -
    哦宝贝,不能这样对我宝贝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歌曲分析:

    歌剧部分最终过度到一段摇滚插曲,在歌曲4:15时候,被四重混音追逐的弗雷迪,似乎向世俗向观众们歌唱着愤怒,指责他们的背叛

    最后唱到:“宝贝,你不能这样对我,宝贝”。


    6.结尾部分Outro (4:54–5:55)

    Just gotta get out - just gotta get right outta here -
    (我)只想离开,只想马上离开这
    Nothing really matters,
    一切没关系的
    Anyone can see,
    大家都能看到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
    一切没关系的,于我无异
    Any way the wind blows...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歌曲分析:

    在结尾部分,歌曲的节奏和形式逐渐回归至前奏风格,费雷迪唱到:“只想马上离开!一切没关系的,于我也是一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

    在最后一句"Any way the wind blows"之后,鼓手敲起的悠远的大锣声消除了全曲的紧张气氛,一切重归于宁静

    1981年蒙特利尔演唱会现场
    演唱会现场,《波西米亚狂想曲》尾声敲起了东方大锣,大锣上印着“泰来”,源于成语“否极泰来”,意味深长。


    《波西米亚狂想曲》创作的时间点,正好处于弗雷迪的人生的转折点,他当时已与玛丽奥斯丁生活了七年,开始与他另一个的男伴发生关系。因此,也有看法认为《波西米亚狂想曲》表明了弗雷迪处理情感生活的态度,流露了他“出柜”的信号以及对世俗的控诉

    《波西米亚狂想曲》表现了“浮士德式”的难题与精神实质。

    “浮士德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在魔鬼的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取魔鬼的帮助,在经历了爱欲、欢乐、痛苦、神游等各个阶段和变化,于生命的最后时刻,领悟了人生的目的”。
    弗雷迪这一生所面对的"浮士德难题",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难题:每个人在追寻人生意义都将无法逃避"灵"与"肉"的冲突,在冲突中前行,在毁灭中重生

    下面附上1981年蒙特利尔版本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视频

    Bohemian Rhapsody --Montreal-1981


    后续影响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摇滚乐迷影响之深,特别是在英国乐迷中的影响,超出你我想象。

    在2017年伦敦海德公园,绿日乐队(Green Day)的一次演唱会的热场环节,6万5000名观众随着旋律自发合唱《波西米亚狂想曲》(甚至连其中的吉他部分也能准确哼唱),场面让人震撼。求绿日乐队当时内心OS :)

    下附视频:

    Green Day Bohemian Rhapsody - Hyde Park July 1st 2017


    二、另一首歌曲《吾生所爱》

    《Love of My Life》是皇后乐队最柔情的歌曲,是弗雷迪为他前未婚妻,同时也是他一生最亲密的朋友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写的。

    为你而写,为你而唱

    正如影片所述,弗雷迪曾向玛丽求婚,两人曾经订婚,弗雷迪最后告诉了玛丽他的性取向问题(这里强调下“双性恋”并非“同性恋”),从而结束了二人浪漫关系。但两人在现实中依然保持着亲密关系,弗雷迪曾在1985年访谈中说“我所有的爱人都问我为什么他们无法取代玛丽,但答案就是不可能,我生命中唯一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其他人参和进来。对于我来说,她是我唯一合法妻子,那是一段合法婚姻。我们信任彼此,这就足够了。”

    In a 1985 interview, Mercury said of Austin, "All my lovers asked me why they couldn't replace Mary [Austin], but it's simply impossible. The only friend I've got is Mary, and I don't want anybody else. To me, she was my common-law wife. To me, it was a marriage. We believe in each other, that's enough for me."

    弗雷迪生命中最后居住的家,是玛丽为他挑选的。虽然在他患病时,一直是男友胡顿(Hutton)在照顾;但在弗雷迪的遗嘱里,他将伦敦的房子和绝大多数财产留给了玛丽,遗嘱里说:“你本该是我妻子,这些本该属于你

    "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it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1981年蒙特利尔巡演上,弗雷迪深情演唱《Love of My Life》,令多少粉丝为之感动落泪。

    1981年蒙特利尔现场演唱《Love of My Life》,台下歌迷

    附上视频:

    Love of my life-Montreal-1981


    1986年伦敦温布利之经典

    在1986年伦敦温布利体育场,弗雷迪再次激情演绎。

    1986年伦敦温布利再次演唱《Love of My Life》,成为永恒经典

    附上视频:

    Queen - Love of My Life Live at Wembley -1986


    怀念弗雷迪

    《Love of My Life》后来也成为皇后乐队怀念弗雷迪的经典歌曲。

    英雄迟暮的老梅,或是在身边放上一把空椅子,或是通过电子大屏技术重温当年与弗雷迪的时光。

    2005年巡演,老梅右手边放着空椅子,永远为弗雷迪而留

    2015年巡演,老梅和弗雷迪

    附上视频:

    Queen Adam Lambert - Love Of My Life - Live at Rock In Rio 2015


    三、现场经典复刻—1985年Live Aid

    1985年7月13日,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举行的“Live Aid慈善演唱会”,活动通过演唱会筹集资金,用于缓解当时远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饥荒。当天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有7.2万人现场观看演唱会,并在全球150个国家直播,观众人数达到19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近40%。

    Live Aid共邀请了20多个当红歌手和乐队,皇后乐队应邀在演唱会现场演绎7首经典曲目,全长25分钟。

    演唱曲目依次为:

    1. "Bohemian Rhapsody"
    2. "Radio Ga Ga"
    3. "Hammer to Fall"
    4.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5. "We Will Rock You"
    6. "We Are the Champions"

    其实还有第7首"Is This The World We Created",是在演唱会晚上返场演唱,在影片中没有编录。

    油管上有大神将电影与现场演唱会进行逐帧对比,可以说影片在复刻细节上做到了几近完美

    原视频,请戳这里。【此处有墙】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连献吻的细节也复刻得惟妙惟肖

    老梅的吉他演奏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左边现场,右边影片

    下面附上20分钟Live Aid原唱,以及当晚的返场环节

    Queen - Live AID 1985 Full Concert Best Version HD


    四、其他

    1.真实客串

    影片中,皇后乐队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有真实客串。

    一是在影片开场电视直播画面中坐在戴安娜王妃后面;

    二是在影片找到了May的美妆客串;

    至于在影片live aid中舞台脚手架上的两位灯光师是吗(存疑?)。

    另外,开场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影业独具特色的过场音乐(摇滚版)也是二位演奏。

    右边看报纸的是May

    像两位老伙计吗?脸盲了...

    2.肖像中的女士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女性肖像,是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在《 上海快车 》中的剧照。

    玛琳·黛德丽是名双性恋者,通过她中性的气质征服了公众,她支持男女平等且经常穿着男装,这在当时是非常受到争议的。但也因此,她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妇女运动的偶像。

    她也是弗雷迪的偶像,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生活中。

    影片中的玛琳·黛德丽

    影片中的玛琳·黛德丽

    玛琳·黛德丽

    弗雷迪在专辑封面模仿了玛琳·黛德丽的剧照形象。

    3. Fat Bottomed Girls

    狂欢Party“骑自行车的女孩”一幕,取自皇后乐队一张专辑《Fat Bottomed Girls》 。

    4. 大卫·鲍威(David Bowie)和U2

    影片开头,弗雷迪上场演出前,记者们采访的是另一名摇滚明星大卫·鲍威(David Bowie)。

    他和Queen,特别是和弗雷迪的关系非常好,他们在1981年合作了 《Under Pressure》;大卫·鲍威曾这样评价弗雷迪的现场表演风格,“在所有具有现场戏剧化的摇滚表演者中,弗雷迪胜于常人……他将现场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当然,我总是羡慕他这样穿紧身衣的男人。我看过他的现场,正如他们所说,他绝对是一个在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男人”。

    "Of all the more theatrical rock performers, Freddie took it further than the rest... he took it over the edge. And of course, I always admired a man who wears tights. I only saw him in concert once and as they say, he was definitely a man who could hold an audience in the palm of his hand."

    影片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影片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现实中的大卫·鲍威(David Bowie)

    大卫·鲍威(David Bowie)

    影片开头,在弗雷迪上场与之擦肩而过的是U2.

    影片中的U2

    现实中的U2

    5. “拳手”弗雷迪

    影片中弗雷迪小时候“拳击手”的照片,在现实中1985年演唱会开场弗雷迪也同样比划过拳击的动作。

    在舞台上,他永远是歌迷心中的斗士


    感谢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带我们穿越了34年的时空,在荧幕与皇后乐队相遇,与弗雷迪相遇。

    最后,借用科特·柯本的遗言作为结语: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 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


    #感谢豆友 TIT teacherdeathclock 关于影片中David Bowie的纠正。

    #感谢豆友 Queen 关于影片中关于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纠正。

     4 ) 盛名之下 其实平庸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波希米亚狂想曲》的预告片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


    作为一部音乐传记片,它有着不错的观赏度,男主角Rami Malek不遗余力贴近角色的演绎,再现现场轰动效果的舞台演出,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可以轻易想象到它能击败《一个明星的诞生》成为金球奖宠儿的原因(虽然后者看起来也少有闪光点),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身上的标签——少数族裔和双性恋者的酷儿身份要比旧片翻拍更能体现出电影对于多样性的关注和认同,皇后乐队音乐创作的自由精神和反主流的追求也都符合当下好莱坞对于“优秀电影”的政治诉求。

    然而电影本身,却很难像宣传语那样当得起皇后乐队的盛名,与他们的音乐相形见绌。 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一幕,1974年《Killer Queen》取得成功之后,百代唱片的办公室里金牌制作人希望乐队能通过“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来再现前作的辉煌战绩,然而乐队却拒绝循规蹈矩:“we don’t follow formulas”,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因而才有了《波希米亚狂想曲》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曲诞生。

    电影确实找到了一首足够概括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生平的代表歌曲作为命名——《波希米亚狂想曲》,它代表了一种Mercury式的生活态度和音乐风格,古典的、华丽的、史诗的、柔情的、花哨的、金属的以及那种孤注一掷的生命激情,是在摇滚音乐的黄金时代,拒绝被归入程式化的产物。

    讽刺的是,以此命名的电影却像是皇后乐队所嘲弄不屑的流水线商业产物一样中规中矩、缺乏灵韵。在政治正确和多样性的标签的层层堆叠之下,它叙事流畅、富于感染力,浮光掠影地将摩克瑞和皇后乐队成名前后的的标志性事件罗列其中:印度族裔出身、传统而保守的家庭、初恋和婚姻、成名与天赋、成谜的性向和靡乱生活、与乐队成员的分崩离析、和他耗尽生命最后力气的表演,都被逐一浓缩在这135分钟,导演和编剧将节奏把握得一丝不苟恰到好处,没有可以指摘的差池、但也没有任何惊喜可言。

    正因如此,电影对于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和几首代表作品的灵感诞生的再现,充满了一种了如指掌的笃定,而不是深入其境的感应,似乎打打节拍、拨动琴弦,“We will rock you”就这样轻易成形,迪斯科风格的融入就成为经典。

    在这样的“后见之明”心理暗示和求全责备的引导之下,电影将舞台上下的细节仓促打包进通往成功的速成之路,从而也消灭了成长中未知惶恐的冒险体验所带来的复杂有趣,原本可以被丰富出毛细血管的传说显得简单苍白。 摩克瑞这样一个神秘而传奇、妖异而先锋的人物生平,被嵌套在古典而工整的结构公式之中,几乎可以看作是俗套的英雄成长和救赎故事的复刻。

    电影开头1985年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成为经过精心计算切入生平的关键刀口,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电影所刻画出的轨迹解剖出摩克瑞仍然是个印巴裔男孩的脆弱敏感内心、在家庭和主流价值夹缝中挣扎的酷儿灵魂、在成名后迷茫而唯我的孤独,他的成长之旅和内心救赎不时流露出旧瓶装新酒的说教意味,在饱满光润的面具下却从未在某一个特殊时刻真正触及到摩克瑞的精魂。

    和那些俗套成长故事中的英雄一样,他们在声望和盛名中迷失自我,在算计和非议中生存艰难,摩克瑞不可避免地背叛了乐队成员,被桎梏起自由的小人所禁锢、陷入夜夜笙歌的彷徨失意,最后笼罩在他身上的还有艾滋病的阴影。

    于是在电影里,Live Aid 巡演被塑造成为摩克瑞生命中最为光彩华章的一页,成就了他与乐队成员的和解,见证他被不接纳他的家庭所认可、与致命且羞耻的艾滋病的抗争,电影浓墨重彩地重新演绎了“Radio Gaga “和“We are the Champion”等等歌曲,似乎在此刻,摩克瑞在舞台上的奔跑、倾力演唱,是在对抗和挣扎、在和解与救赎、在才华和声名的裹挟中再次找到自己、重获新生。

    为了能达到这一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将诊断出艾滋病的真实时间(1987年)整整提前了两年,以此凸显在舞台上以单薄之力抗争生命无常的激情张力,回应“Live Aid”的响亮声音。

    本片编剧Anthony McCarten的另一些作品会让我们回想起他笔下的熟悉配方:2014年的霍金传记片《万物理论》和2017年的丘吉尔传记片《至暗时刻》,无一不是制作精良、庄重工整、以演技精湛著称的奥斯卡提名作品。《波希米亚狂想曲》也是如此,佛莱迪·摩克瑞身上的各种标签和经历、天赋和苦难让他充满着被重新书写的素材,想要从他的出身、他的种族、他的爱情和患病中找到解开这个传奇人物身上的钥匙,而摩克瑞身上那些更为迷人的部分,他飘忽不定性向、耽于享乐的狂欢、舞台演出的性张力在电影中的再现显得十分克制而平淡,镜头浅尝辄止于摩克瑞投向精壮男子进入厕所前的目光中、止于他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场所中的游弋,却从未对此进行更为大胆的探索。

     5 ) 电影角色 vs 角色原型

    图多警告

    本文中大部分图片为gif动图。

    如果它们不动,点一下图上的△加载它。

    如果发现图片已经被压缩成jpeg,说明你打开的方式不对。(点这里在新页面打开

    1.男主角:Freddie Mercury

    虽然Malek的表演收获了许多好评,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但其实他是四个角色中最不像原型的。

    当他说:"I'm just a musical prostitute, my dear."

    当他说:"We're not bad for four aging queens."

    MV:I Want to Break Free

    电影中

    现实中

    Live Aid

    电影最受好评的一段,导演竟然用了14分钟完整地再现了1985年Live Aid公益演唱会的盛况。

    电影

    现实

    可以看得出墨丘利当年那夸张的迈步,其实是为了不被麦克风线绊倒,当然也很有个人风格。

    电影里纯粹是卖萌了。

    Live Aid

    2. 女朋友:Mary; 男朋友:Jim Hutton。

    电影Mary Austin

    真实Mary Austin

    Mary继承了Freddie的大部分遗产,包括他的音乐版权。

    Freddie也将自己的骨灰交代给Mary安葬在某个他指定的地点,Mary一直将Freddie的骨灰保留在身边两年,直到人们(主要是八卦的记者们)不再死盯着她,有一天借口去“做脸”时悄悄安葬了她的朋友。

    至今没有其他人知道Freddie的墓地在哪里,只能推测在距离Mary当时的住所不远的地方。毕竟去“做个脸”不可能跑去非洲吧。

    电影

    现实

    在Freddie死后不久,Jim Hutton就被Mary赶出了他男友的住宅,Jim拿着Freddie留给他的一笔钱回老家盖了一栋小房子。他一直住在那所房子里,直到2010年去世。

    3. 皇后乐队:他们当年也是靠脸出道的(不是)

    吉他手 Brian May

    电影Brian May

    真实Brian May

    Brian May是公认的天才,也是乐团的大脑,严谨的完美主义者。Freddie在录制Somebody to Love时曾经说过:“咱们赶快录完,等Brian来了就有得磨蹭了。”

    就像电影中的Freddie吐槽的那样,他的吉他手后来真的成了Dr. Brian May,写了一部出色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A Survey of Radial Velocities in the Zodiacal Dust Cloud》,在豆瓣竟然还有词条。(豆瓣和亚马逊页面各有6人标记读过/留下评论,果然那是一口毒奶)

    鼓手:Roger Taylor

    电影Roger Taylor

    真实Roger Taylor

    Roger Taylor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的性格活泼,随时high得起来,所以在团内和Freddie最玩得来。

    这两人闹腾起来真没别人什么事了。

    Roger的37岁生日

    Roger Taylor的37岁生日庆祝会上,Freddie表现得好像一个为男朋友举办宴会的大佬。

    Freddie Mercury去世之后第二天,媒体就对他的私生活进行攻击。Roger Taylor和Brian May因此一同接受电视采访,为他们的frontman发声反击媒体的诋毁。

    Roger在Freddie死后第二天

    二十多年后,头发全白了的Roger Taylor谈及Freddie的死依然伤心落泪。

    Roger谈到Freddie的死

    贝斯手:John Deacon

    电影中的John Deacon

    真实John Deacon

    John Deacon是最后一个加入皇后乐队的成员,性格非常腼腆。

    Freddie死后他就宣布隐退,除了参加了几次纪念那位早逝的天才的音乐会之外,从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包括这部电影的制作,Deacon不但没有参与,也从未出席过任何相关的活动。

    Roger Taylor曾说他们的贝斯手被Freddie的死伤得很重,“有点脆弱”,Brian May不忘吐槽Deacon对钱(他的版权收入)依然看得很紧,“因为他是John Deacon。”(笑)

    然后他说“我们的任何版权收入都不会瞒着John。”[x]

    新的主唱,新的开始

    自2014年,皇后乐队有了新主唱,美国男孩Adam Lambert。

    ()

    这爷爷带孙的感觉也是很温馨了。

    ()

    咸猪手

    Roger Taylor还是那么爱胡闹。

    无情袭臀

    虽然他胡闹的对象已经不是跟他一样爱闹的Freddie,而是严肃的梅博士。

    让传说继续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都没意识到《波西米亚狂想曲》长达6分钟。

    这还是我的KTV必唱曲目,不管跟谁去,不管有几个人……一定从头到尾唱完,感动自己。#非常有效的社交自杀#

    真实的皇后乐队的故事,其实比电影更厚重和感人。

    Freddie Mercury在被确诊患有艾滋病后,坚持工作直到最后一刻。

    最后的歌他每拿到一句就录一句,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活到歌曲后期制作完成那一天了。

    1991,Mercury去世的那一年留下的视频

    他的队友们一直陪伴着他,尊重着、保护着他的生活。

    (John Deacon隐退之后,Brian May和Roger Taylor也这样尊重和保护着他)

    在Freddie去世之后他们制作完成的那张专辑名为“Made in Heaven”.

    正如Freddie所料,主打歌是由他留下的音轨合成——他自己确实没能坚持到后期制作。

    专辑封面上挥拳高歌的Mercury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座雕塑。

    而那幅照片的全图是这样的:

    这部电影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它让很多人了解到皇后乐队当年的故事。

    它告诉观众这四个人是一个坚固的家庭,而事实确实如此。

    QUEEN

     6 ) 史诗般的浪漫——弗莱迪和玛丽的故事

    看完电影对 Freddie 和Mary的故事很好奇,所以动手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也顺便分享给感兴趣的同道。这篇文是根据几篇外网新闻和杂志文章翻译而来的,因为我着急睡觉,所以草翻了一下,不是很流畅,感兴趣可以看原文~

    //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26449346/who-is-mary-austin-freddie-mercury-fiance/

    //www.thevintagenews.com/2018/11/22/mary-austin-freddie-mercury/

    //spinditty.com/industry/Mary-Austin-Her-Epic-Romance-with-Freddie-Mercury

    微时相遇

    玛丽·奥斯汀(Mary Austin)于1951年出生于伦敦西区富勒姆的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壁纸修剪师(wallpaper trimmer),她的母亲是一名女仆。父母双方都是聋哑人,因此,这个家庭的日常交流都采用手语和嘴唇(影片中也有细节体现这一背景信息)。

    为了帮助家庭维持生计,玛丽15岁时就辍学并成为一名接待员。不久之后,她进入了高级时装行业,并在保罗·麦卡特尼和米克·贾格尔等超级明星经常光顾的精品时装店Biba工作。

    年轻时的玛丽,1970

    1969年,玛丽·奥斯汀和弗雷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相遇,这一年,她19岁,他24岁,而他们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从此将持续终生。在玛丽与弗雷迪相遇之前,她和女王吉他手布莱恩曾经有过短暂的约会。但他们在还未正式交往时,便友好地分道扬镳了。因为布莱恩的缘故,玛丽结识了当时他所在的一个初出茅庐的乐队——这将成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女王乐队。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主唱弗雷迪被她迷住了。

    24岁的弗雷迪此时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成为了皇后乐队的主唱,业余时间也和女王鼓手罗杰·泰勒在Biba附近的肯辛顿市场经营着一个衣服摊位,在那里他们售卖着旧爱德华时代的各色衣服和围巾。

    对玛丽的迷恋促使着弗雷迪长期徘徊在Biba,用行动表达着他沉默的爱意。但是整整六个月之后,这个在舞台上看起来热情而桀骜的歌手才鼓起勇气向玛丽发出了约会的邀请。

    生命之爱

    即使在那时,弗雷迪就散发出一种癫狂与耀眼的气质,尽管他生活里害羞而内向,而这与玛丽静谧却又包容一切的风度相得益彰。在短暂的约会后,他们很快坠入爱河,并在一个狭窄的公寓里开始了同居生活。这时的日子还很甜蜜,他们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新婚夫妻。弗雷迪的妈妈,博尔萨拉夫人在多年后回忆起对玛丽的印象:“她很惹人喜爱,常常来我们家吃饭,我当时很希望他们能够结婚。”

    与此同时,女王乐队的人气在1970年起蓬勃发展,并获得了在海外演出的机会,弗雷迪也随乐团辗转于世界各地。这几年里,弗莱迪的舞台风格相较从前更为夸张炫目,并且也在尝试后来被人指责为异装癖的服装,但由于玛丽在他身边,没有人质疑他的性取向。 1973年,他将歌曲“我的生命之爱”(Love Of my Life)献给她。

    恋爱时的弗莱迪和玛丽,1974

    在交往了四年后,玛丽迎来了弗莱迪的求婚。 在1973年的圣诞节,玛丽收到了来自弗莱迪的礼物——一个大盒子。多年以后,玛丽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盒子)里面是另一个盒子,然后又嵌套另一个盒子,这就像一个有趣的游戏。最后,我在最后一个小盒子里找到了一个可爱的玉戒指。”奥斯汀说,“我看着它,一下子愣住了,因此这是我此前从未预料到的。所以我问他,‘我应该把它放在哪一只手上?'他说,'左手,无名指。'然后他继续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低声说'是的,我会。是的,我会(Yes, I do)”

    一朝变故

    求婚仪式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结婚却久久没有下文。玛丽心底疑虑,却从来没有直接向弗莱迪问起,只是偶尔用一些别的方式提醒这件事情的存在。一次,她在小商店里发现了一件漂亮的古董婚纱,就询问弗莱迪,“我是时候买这件衣服了吗?”但他说“不”。这样的否认似乎就暗示了弗莱迪没有了结婚的打算。

    玛丽对他的反应感到很失望,她此前从未想过这样的对话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事情似乎朝一个复杂的方向发展起来,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 最终,当弗莱迪向她坦言自己的性取向时,玛丽所有的不安、疑虑和怪异感才有了可以名状的根源。虽然他们在一起已经七年了,但直到那天她才最终了解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性向。“有点天真,我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真相。后来他终于告诉我他是双性恋,他感觉很好。”玛丽回忆道。她还记得她当时回答他的内容,“不,弗雷迪,我不认为你是双性恋。我觉得你是同性恋。”(No,Freddie. I don’t think you are a bi-sexual, you are a gay.)

    终身相依

    走到这一步,两人只能分手,但他们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玛丽搬进了弗莱迪住所附近的公寓,这由他的音乐出版公司为她出资购买。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名义上的恋人,但却形成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玛丽成为了乐队团队的一员,在20世纪80年代,她经常与女王一起巡回演出,担任出版业务的秘书。并且,当弗莱迪陷于毒品、滥交和精神孤独时,他总能从玛丽那里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持。

    80年代的弗莱迪和玛丽

    玛丽于弗雷迪之重要,可以从他1985年的一段访谈中得知一二,“我所有的恋人都问我为什么不能取代玛丽,但这就不可能。我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是玛丽,我不想要任何其他人。对我来说,她是我的合法妻子。对我而言,我们的关系是一场婚姻......我们彼此相信对方,对我而言,这就已经足够了。我不能像爱玛丽一样再爱上其他任何一个人。”

    的确,弗莱迪在玛丽之后还有过不少恋人。其中跟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吉姆·赫顿,一位来自卡洛郡的理发师,他们从1985年开始交往,直至1991年弗莱迪因病逝世吉姆仍旧守在他的身边。

    奥斯汀后来则和画家皮尔斯·卡梅隆交往并结婚,诞下了两个儿子理查德和杰米,弗雷迪还是玛丽长子的教父,她的第二个孩子则在他去世后不久出生。

    弗莱迪和玛丽的大儿子

    未亡之人

    1987年,弗雷迪被诊断身患艾滋病,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玛丽,在伤心欲绝的同时,玛丽也和弗莱迪的男友、助理、佣人和朋友投身于对他的照顾。在1991年弗莱迪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玛丽继承了他的一半现金资产(1000万英镑)、他在肯辛顿的花园别墅、两栋房子和他未来的音乐版权。他另外一半现金资产则留给了父母和妹妹,而他的厨师、私人助理和男友则每人分得了50万英镑。据说,他的母亲批准了他的决定,声称玛丽和她一样是家人。

    弗莱迪在遗嘱中对玛丽写道,“如果事情曾会有不同,你早就是我的妻子,这些无论如何都早已是你的了。” (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you would have been my wife, and this would have been yours anyway.)

    玛丽和乐队成员参加弗莱迪的葬礼,1991

    同时,弗莱迪在临终前也嘱托玛丽处理他的骨灰,希望能让他安葬在一个无名之所。为避免记者的关注,她在弗莱迪逝世两年后,才在某一天悄悄出门,将他的骨灰埋在一个无人知晓的位置——这是她至今仍保留的秘密。

    如今的玛丽,仍住在弗雷迪生前长住的肯辛顿别墅。

    Mary has told the Daily Mail. ““I lost my family, really, when Freddie died,he was everything to me, apart from my sons. He was like no one I had met befo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finitive statement of Freddie Mercury speaking about his love life is perhaps this: “I couldn’t fall in love with a man the way I could with a girl. Love is the hardest thing to achieve and the one thing in this business that can let you down the most. I have built up an immense bond with Mary. She has gone through just about everything and always been there for me.

     7 ) 影院版和原版相比剪切内容

    (本来想发gif图的,无法上传成功,附上gif图摆渡运:

    链接://pan.baidu.com/s/1K498RZ__-pNtIB7i_tqyzA

    提取码:c2td )

    1 最开头20世纪福克斯开头被剪了,本身配乐改为了这首——//music.163.com/song?id=1318814922&userid=305641051

    2 渣男强吻Freddie

    3 Freddie向 Mary坦白

    4 Freddie在买了新房子后

    5 Freddie聚会结束后和Jim初次相见,Freddie先是在房间里弹钢琴看到Jim在打扫卫生,摸了下他的屁股,Jim很生气,Freddie赶紧道歉,邀请他喝啤酒聊天,并表达自己喜欢穿制服的男人,Jims回答自己也是,然后两人接吻

    6 记者见面会结束后,Freddie找 Mary未果,接着有一段MV的画面,歌曲是 I Want To Break Free

    左边的Roger还有点眉清目秀

    Brian这性感的唇

    大长腿

    7 左侧

    8 Freddie直接告知乐队成员自己得了艾滋病(不明白为什么这都要剪)

    9 结尾

    10 有些电影院好像没有左边这一部分,是一段现场录像,歌曲是 Don't Stop Me Now

     8 ) 伟大从来都在以疼痛取悦人世

    《波西米亚狂想曲》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讲述过诗人圭多·卡瓦尔坎蒂的故事。

    卡瓦尔坎蒂喜欢在教堂的墓地里边散步边思考。佛罗伦萨的豪门子弟见他不愿与他们一起寻欢作乐,于是,骑马来到墓地里挖苦他。卡瓦尔坎蒂看见自己被包围了,说道:「你们在自己的老家里,爱怎么跟我说话就怎么说吧。」他这么说着,就一手按在坟墓上,施展出矫捷的身手,一下子跳了过去,摆脱他们的包围。

    卡瓦尔坎蒂这一跃,让卡尔维诺为之沉醉,他区分过「轻佻的轻」和「庄重的轻」,卡瓦尔坎显然是后者。他甚至坦言,要是为走向新的千年选择一个吉祥物的话,他会选择卡瓦尔坎蒂从沉重的大地一跃而起的形象:庄重蕴含着轻巧,而那些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东西,诸如喧闹、寻衅、夹马刺、马蹄嗒嗒等等,都属于死亡的王国。

    《波西米亚狂想曲》

    看罢《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觉得Freddie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卡瓦尔蒂。我会把那一跃而起的卡瓦尔坎蒂想象成Freddie Mercury。

    现实中,Freddie脾气火爆,喜欢挑起冲突,只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才能刺激创作。他烟瘾强烈,平均一天要抽四十根烟,沉溺酗酒和吸毒,在慕尼黑时,甚至因此导致痉挛和昏迷。他纵情欢愉,放浪形骸,时常去酒吧猎艳。他对感情不忠,走马灯似地换情人,却不允许情人背叛自己。但他们总是劈腿,勾搭比他年轻英俊的男人。

    要是生命中仅仅只有这些,Freddie也只可能过着一种「轻佻的轻」的生活,和佛罗伦萨的贵族子弟们无异。真正让他像卡瓦尔坎蒂那样,以轻盈的姿态,从浅薄中突围出的,是他的创作。后者让他拥有了「庄重的轻」。在歌曲里,他写爱情的痛苦,写忧愁,写心灵深处无法触及的幽暗。生活里的声色犬马,琳琅满目,因为有了深沉且体谅的审视,变得温柔,平远。

    《波西米亚狂想曲》

    他以音乐救赎自己,克服悲怆的外部世界,从绝望和压抑中逃脱出来。较之于U2等其它摇滚歌手们的「重」,他确实够「轻」。他对摇滚乐介入政治,没有丝毫热情。他不关心人类,只关心深植在个体情感里的哀愁。他热衷的是喧闹的聚会,舞台上的奇装异服,夸张怪诞的迈步,带着些许妖媚的装扮。

    Freddie说,成败永远由最后一场演出决定。因而他对每一场演出都极尽苛刻。Live Aid上的他,热烈奔放。他「轻」得像鸟,疾病,沮丧,疑虑,所有的俗世痛苦,似乎都羁绊不了他。倘若不再贪恋人世,他随时可以飞走,不再回来。

    《波西米亚狂想曲》

    出生在某些年代真是够幸运的,同时见证米克·贾格尔,大卫·鲍依,埃尔顿·约翰,保罗·麦卡特尼, The Who,Led Zeppelin,鲍勃·迪伦等的黄金时代。Queen也诞生在这样一个年代。

    刚到伦敦定居时,那个还叫Farrokh Bulsara的青年,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Queen的灵魂人物。混迹在伦敦肯辛顿的他,羞涩敏感,为摆脱移民身份带来的自卑感,改名叫Freddie Mercury。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糟糕,父亲将「崇高的思想,美好的语言,有意义的作为」视为人该去渴望的东西,他则认为这些对人生毫无用处。

    《波西米亚狂想曲》

    他一直在酒吧听Smile乐队的演出,在某次演出结束后,主动找了他们。因主唱的离开,乐队只剩下吉他手Brian和鼓手Roger。他毛遂自荐,唱了《Doing All Rright》,并解释他比常人多长了四颗门牙,口内的空间更大,音域更宽。他们接纳了他,听从他建议,将乐队名字改成了Queen。乐队的演出非常顺利,埃尔顿·约翰的经纪人约翰·里德,成为了他们的经纪人。专辑登上美国唱片销量排行榜,乐队在美国展开巡演。

    Queen获得空前成功的同时,Freddie却陷入人生的灰暗。他向相恋七年的女友Mary,坦白自己的双性恋身份。她对他说:「你的生活将会无比艰辛。」的确,没人能理解他。他的体内住着两个Freddie,其中一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受万人瞩目,犹如君临天下。另一个内心虚弱,需要借助喧嚣转移注意力。他不断举办聚会,在人们的簇拥下逃避孤独。可是,筵席终散,在杯盘狼藉中,只留下他蜷缩在沙发上,独自悲戚。

    《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歌词,是Freddie身上敏感,犹疑,矛盾,惶惑的最好体现。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让他渴求着所爱之人的谅解。在经历人生低谷,以及与乐队成员的龃龉后,他重回Queen。影片最后的十四分钟,再现了Queen昔日的辉煌。这场Live Aid在伦敦和纽约同时举办,吸引总计十七万人到现场观看,超过十九亿的观众通过电视转播观看。镜头从人们的头顶掠过,聚焦在这个摇滚传奇挥舞的臂膀上。

    他像一根孤独又漂亮的芒刺,聚光灯是他的落锥之地,让他不至于飘向虚无。

    《波西米亚狂想曲》

    电影没有表现Freddie生命的最后几年,把他得知患病的消息放到了1985年之前。实则在1987年,他才确认感染艾滋病。以LiveAid结束,无疑是为了让亲人和朋友们,不必再承受Freddie饱受病痛折磨的记忆。

    我始终觉得,按照Freddie的性格,即便在Live Aid之前,知晓身患艾滋或死亡临近,他也会如电影中那样做选择。这在彼得·弗里斯通写的传记中,得到作证。在弗里斯通的记录下,Freddie从未对疾病表现得自怨自艾,他把剩下的时间全都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完成了三张专辑。1990年,他着手制作最后一张专辑《讽刺》,每天玩命工作,直至深夜。拍摄MV的过程中,他形容枯槁,必须通过夸张的妆容和假发,才能让外界觉得他并未病入膏肓。在去世前一天,他对外宣布患艾滋病的消息。在此之前,他的身体状况始终是个谜。

    《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大概是一个天才最后的倔强。他没尝试过自杀,自杀在他看来是对生命丧失掌控力的表现。他厌恶衰老,看不惯米克·贾格尔,埃尔顿·约翰和The Who那帮摇滚乐老人们,那么大岁数还上台表演。但极度热爱舞台的他,恐怕真到那个岁数,也会控制不住演出的欲望。我们无从见到,他的生命定格在了四十五岁。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创造出一个叫托马斯的小说人物,在遇到特雷莎之前,他一直在追求生命之轻,生活得风流而快活。特蕾莎带给了他婚姻的重负,他逃离了一段时间,但因为无法再回归到先前虚无缥缈的生存状态中,而选择回到布拉格,回到特蕾莎身边,找回生命的重量。

    《波西米亚狂想曲》

    对Freddie而言,Mary是特雷莎这样的爱人,但他没有为她改变生存方式。他始终是那个没有任何重负的托马斯。不过,轻浮和滑稽仅仅是表象,他用「轻」隐瞒了所有生命之重。和Mary分开后,他曾拨通电话,要求她站在窗口,用灯光的明灭来彼此呼应。她敷衍回应。他放下电话,黯然神伤,没法再故作轻松。

    他只字不提移民前的经历。他的人生是从十七岁来到伦敦,在肯辛顿的维多利亚路生活开始的。从那时起,他离开家人,独立生活,决心做自己。他把爱和性分开,流连一晌贪欢,直到死亡让他意识到重量:原本可以继续精彩的人生,被曾经的天真和放纵毁掉。

    《波西米亚狂想曲》

    戈达尔的《法外之徒》里,男主阿瑟临死前,旁白响起:「他看到印第安神话中的奇鸟,他生来没有脚,永远不能落在地上,它御风而起,只有临死的人才能看到那比鹰还长的透明翅膀。慢慢合上时,变得比手还小。」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中,那段「无脚鸟」的台词,就是来源于此。

    Freddie就是这样的一只「无脚鸟」。他始终在以疼痛取悦人世,内心有多孤独,舞台上的感染力就有多强大。可是,疼痛和孤独,亦不曾将他拉回地上,甚至死亡也没有。我愿意相信,在Live Aid上的他,按住了死亡,像卡瓦尔坎蒂一样,从世间所有重量上,飞跃而过。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短评

    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都是怎么开悟的?

    8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推荐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会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莫名的痛苦卷着鼓点的狂骚将我击溃在影院最后一排的座椅之上,鼓膜轰鸣。

    11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我昨晚做了个噩梦,我就跑过来了。我尝试跟你聊天,但你没了声音” 最亲密人的直觉往往最准,Mary这样的挚爱和灵魂伴侣值得一辈子。“我早已知道,但我不愿承认…虽然每次都这样,但这次不同,因为根本错的就不是你”、“这些人不在乎你”当爱成骗局,你会更看清自己,“我想你在我的生命里”。2019《爱乐之城》+《与歌同行》,这才是真正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听Queen的歌不多,依然享有天堂般的体验。最劲的Freddie,真正的传奇。最后演唱会现场一开喉,就止不住的飙泪…@香港 The Grand cinema

    1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犹如亲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唱会,仿佛佛莱迪·摩克瑞复活重生,带领皇后乐队在你面前为你演唱,亲身体会人潮人海、振聋发聩,让人筋脉活络、热泪盈眶……感谢电影为我们缔造了一场最真实的梦境。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 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我们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是那个皇后乐队。”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特理解为什么这部专业评分和大众口碑相差很大,因为除去音乐的部分, 拍得实在乏善可陈。可舞台的灯光一亮起,音乐鼓点和拍手声一响起, 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把十几分钟的Live Aid放在最后也实在很聪明,试问哪个观众听完We are the champions走出影厅不是血脉贲张得像刚看完演唱会。这些五星和高分与其说是打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人们对这支伟大的乐队和这些经典的作品, 以及为这个世界留下了这么多宝贵legacy的Freddie Mercury的一次致敬。(演Roger Taylor的那个男孩子也实在是有点漂亮的)

    19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作为传记片其实挺普通的,不过,结尾那段live aid 还是给煽到热泪盈眶。唉,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吧。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于一个初中被《波西米亚狂想曲》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来说,听到Freddie弹前奏就炸了。谁特么关心剧本和电影完成度!重现LIVE AID还不够堵住你们的嘴吗!

    27分钟前
    • 阿瞢
    • 力荐

    妈妈,Life has just 毕赣

    29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前半部分剧情潦草得仿佛赶着去投胎,内心OS:这拍的什么鬼?!大皇后好不容易有个传记片求别毁啊啊啊。最后Live Aid部分神奇地力挽狂澜,OS:壮哉你大皇后,片子拍得再水都能靠歌救回来。但严肃地说,布莱恩·辛格对牙叔私生活的呈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对他真正的音乐精神和生命力却轻描淡写,“天才巨星”整个像撞大运一样【虽然人家牙叔是这么说的,但你也不能真这么拍吧。

    32分钟前
    • 糯木
    • 还行

    没有配乐也能掀翻屋顶,没有球棚仍能响彻寰宇,没有酒杯也能隔空共饮,没有声音仍能唱给你听。只要一起拍手跺脚,不用乐器也能摇滚;只要一起开灯关灯,不用相爱也能同在。电视里说,治愈病毒尚需数年时间,治愈偏见却遥遥无期。你与角落里那虚弱男孩诶欧着呼应,从此别人都苍老,唯独你永远风华正茂。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Rami Malek该拿个奥斯卡提名了,台风简直神还原。最后Live Aid拍出了那么点伟大的范儿,我特意去油管看了原视频,电影这段还原得原汁原味,高空航拍越过人山人海的观众,然后镜头直接连到主舞台钢琴下对Freddie的特写,这个合成长镜头实在太酷了!万众瞩目,集全宇宙之光于一身的感觉;开头唱到Life had just begun就开始泪崩,结合他之前跟乐队成员说出自己得了艾滋,再看Bohemian Rhapsody的歌词,感觉每一句都是重磅催泪弹,于是才明白为啥这部传记片要用这首歌名当电影名;Live Aid上演出的每分每秒,都是Freddie燃烧生命的表演,这是他传奇人生的伟大谢幕。

    34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推荐

    其实也只三十年功夫,摇滚作为行动和爱的时代已经灰飞烟灭,我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世代?

    3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是一个节日。”

    36分钟前
    • waltznyy
    • 力荐

    太帅了!充满激情、甜蜜又无比心碎。三度落泪。你选择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夜晚,会是一个节日。

    39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坐在几百个白发的叔叔阿姨中间观影,感觉我们虽隔了二十多年但共享了一段青春。

    42分钟前
    • 赵贾森
    • 推荐

    在最后LiveAid台上的Freddie眼中看到了星辰大海。音乐的感染力太神奇,最后的现场万分动容,作为一个非粉都激动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43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推荐

    看了一场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演唱会,Queen的音乐真是太棒了,尽管觉得剧情和剪辑上有瑕疵,却仍旧下不去手给四星。

    4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牛逼!!!好音乐真是颗幸福的原子弹!!!

    51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力荐

    我算看穿了,音乐电影拍到哪种程度,主要看OST的质量…

    55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跨四个八度音阶的唱将传奇,迷失和寻找自我的璀璨之旅。难得的是没有因为换导演而烂尾,反而颠覆了很多外界对这位双性恋巨星的误解。温暖而澎湃,就像皇后乐队其他成员写给Freddie Mercury的一首爱歌。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感动得人灵魂出窍啊,贯穿全片的原声非常过瘾!(IMAX燃燃燃燃燃燃燃燃)

    5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